《游灵光寺》
时间: 2025-01-04 11:02: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灵光寺
李尚理 〔明代〕
为寻野趣叩禅扉,
路入桥南近翠微。
地静惟铺青草色,
山高岂碍白云飞。
昙花贝叶来僧榻,
萝月松风满客衣。
似此幽光真个好,
何妨临水坐苔矶。
白话文翻译
为了寻求野外的趣味,我敲响了寺院的禅门,
沿着桥走向南边,来到翠绿的山微处。
地面宁静,只有青草铺展,
高山又怎能妨碍白云飞翔。
昙花和贝叶的芬芳飘来,落在僧人的榻上,
月光透过藤萝,松风拂面,满衣皆香。
这样的幽静光景实在美好,
何妨在水边坐在苔藓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叩:敲打,敲门。
- 禅扉:禅宗寺院的门。
- 翠微:形容山色青翠。
- 昙花:一种夜间开放的花,常象征短暂的美好。
- 贝叶:指贝壳和树叶,可能指寺院中的植物。
- 萝月:藤萝映衬的月光。
- 苔矶:苔藓覆盖的石头,矶指水边的石头。
典故解析
- 昙花一现:比喻短暂而美好的事物,诗中用以形容昙花的美丽。
- 坐苔矶: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尚理,明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形成独特的风格。李尚理的诗多具有清新自然、情致幽雅的特点。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灵光寺时,意在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明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及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
诗歌鉴赏
《游灵光寺》是一首描写自然与心灵交融的古诗,诗中的意境深邃,情感细腻。开篇以“为寻野趣叩禅扉”引入,直接展现了诗人寻求自然与心灵宁静的动机。接着通过“路入桥南近翠微”,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面,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清新与幽静。
诗中“地静惟铺青草色,山高岂碍白云飞”,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地面上的青草与高山上的白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接下来的“昙花贝叶来僧榻”,则通过自然的细节描绘出一种禅意的生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佛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最后两句“似此幽光真个好,何妨临水坐苔矶”,诗人明确表达了心灵的满足与对自然美的向往,坐在苔藓上,临水而坐,展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寻野趣叩禅扉:为寻找自然的趣味而敲响了寺院的门。
- 路入桥南近翠微:沿着小路走到桥的南边,接近翠绿的山色。
- 地静惟铺青草色:大地宁静,只有绿色的草铺展在地面。
- 山高岂碍白云飞:高山又怎能阻挡白云的飞翔呢?
- 昙花贝叶来僧榻:昙花的香气和贝叶的清新飘到僧人的榻上。
- 萝月松风满客衣:藤萝的月光和松风拂面,沾满了客人的衣服。
- 似此幽光真个好:这样的幽静光景实在美好。
- 何妨临水坐苔矶:何妨在水边坐在苔藓覆盖的石头上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心灵的寄托,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意境。
- 对仗:如“昙花贝叶”与“萝月松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白云飞”形象化自然景物。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向往简朴生活的情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趣:代表自然的乐趣,象征着诗人心灵的向往。
- 翠微:象征自然的美好,描绘出山水的宁静。
- 昙花:象征短暂的美,反映出诗人对瞬间美好的珍视。
- 苔矶:代表自然的归属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叩禅扉”意指什么?
A. 敲门
B. 敲打石头
C. 敲打树木
D. 敲窗户 -
“地静惟铺青草色”中的“静”字有什么含义?
A. 大声
B. 宁静
C. 热闹
D. 忙碌 -
诗人最终选择在哪里坐?
A. 山顶
B. 茅屋
C. 苔藓上
D. 桥上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的向往,风格清新,意蕴深远,展示了文人对山水的情感。
-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思乡之情,展示了诗人在寂静夜晚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尚理与明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