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灉湖山寺》

时间: 2025-01-04 08:29:15

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

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灉湖山寺
作者: 张说〔唐代〕

空山寂历道心生,
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
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
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
不将萝薜易簪缨。


白话文翻译:

在空寂的山中,心灵得以安宁,
遥远的山谷中,传来野鸟的鸣声。
禅房本来是与世无争的地方,
那香台又怎能与世俗的情感相提并论呢?
云间的东岭高耸入云,
树林中南湖的水面一片明亮。
如果让我知道这些心意,
我宁愿不将花草的装饰与世俗的华丽相交换。


注释:

字词注释:

  • 寂历:指安静而清晰,心灵宁静。
  • 道心:指修道者的心境。
  • 虚谷:空旷的山谷。
  • 禅室:供人修行的房间。
  • 香台:供奉香火的台子。
  • 簪缨:指华丽的装饰。

典故解析:

  • 此诗描绘了隐居山林的生活,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清净、高远的思想境界。禅宗文化在唐代盛行,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字子寿,唐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及隐逸生活,体现出对简朴、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风气逐渐趋向繁华,士人们对权势和名利的追逐使得一些人选择隐居山林,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灉湖山寺》是一首描写山水禅意的诗。诗中通过描绘空山、虚谷、禅室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首句“空山寂历道心生”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宁静的氛围,给人以心灵的归属感。接着,诗人通过“虚谷迢遥野鸟声”引入自然的声音,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宁静的氛围。

在后面的描绘中,诗人将禅室与世俗情感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通过对南湖与东岭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表达了一种如果能知晓内心的真实意图,就不愿意用花草的华丽来交换世俗的繁华的情感。这种情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生活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空山寂历道心生:描述了山的宁静,心灵因此而生出道理。
  • 虚谷迢遥野鸟声:远处的山谷传来鸟叫声,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 禅室从来尘外赏:禅室本是尘世之外的地方,享受着宁静。
  • 香台岂是世中情:对比香台的清香与世俗的情感,强调禅意。
  • 云间东岭千寻出:描绘东岭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
  • 树里南湖一片明:南湖在树间闪烁着光辉,象征着清澈的心境。
  • 若使巢由知此意:如果让巢鸟理解这种心意。
  • 不将萝薜易簪缨:不愿意用花草的华丽装点自己,渴望自然的淳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人心的宁静。
  • 对仗:如“云间东岭”与“树里南湖”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脱和向往宁静、自然的生活,反映出唐代士人对禅宗思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山:象征宁静、清净的心境。
  • 虚谷:代表遥远而自由的自然。
  • 禅室:隐逸生活的象征,体现出对尘世的超脱。
  • 云间东岭:自然之壮丽,象征高远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虚谷”是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空旷的山谷
    • C. 一种音乐
  2.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热爱
    • B. 超脱
    • C. 忽视
  3. “不将萝薜易簪缨”意指什么?

    • A. 追求华丽
    • B. 渴望自然的淳朴
    • C. 追求名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张说与王维的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张说更强调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禅意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灉湖山寺》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