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度岭》
时间: 2025-01-04 08:52: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汉兴唐历,南河复禹谋。
宁知瘴疠地,生入帝皇州。
雷雨苏虫蛰,春阳放学鸠。
洄沿炎海畔,登降闽山陬。
岭路分中夏,川源得上流。
见花便独笑,看草即忘忧。
自始居重译,天星已再周。
乡关绝归望,亲戚不相求。
弃杖枯还植,穷鳞涸更浮。
道消黄鹤去,运启白驹留。
江妾晨炊黍,津童夜棹舟。
盛明良可遇,莫后洛城游。
白话文翻译:
东汉时期兴起的唐朝,南河地区再次实现了大禹的治水计划。谁能想到瘴气弥漫的地方,竟然生长出帝王的州域呢?雷雨中,苏醒的虫子从土里钻出,春天的阳光让学鸠开始鸣叫。沿着炎热的海岸,登上闽山的山峰。山岭的道路在夏季时分开,河流的源头得以向上游流淌。我见到花儿就忍不住独自微笑,看见草地就忘却了忧愁。从一开始就居于重译,天上的星星已经转动了两周。乡关的归望已然绝望,亲戚之间不再相互寻求。抛弃了手杖,我的枯树又重新扎根,而困在干涸之地的鱼也再次浮出水面。通往黄鹤的路已然消失,运势开启了白驹的旅程。江边的妾侍早晨煮黍米,渡口的孩子们夜里划着小舟。盛世的良机难得相遇,莫要等到洛城游玩之后再说。
注释:
- 瘴疠:指的是一种因湿热而生的疾病,常见于南方地区。
- 帝皇州:指皇帝所统治的地方,象征着繁华富饶的地区。
- 雷雨苏虫蛰:描绘了春雨过后万物复苏的景象。
- 黄鹤:指代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常用来象征逝去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字文达,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10年,卒于公元779年,曾任官职,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喜度岭》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张说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诗歌鉴赏:
《喜度岭》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的诗。开篇以东汉与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入,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诗中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从“见花便独笑”到“看草即忘忧”,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自然对人心灵的慰藉和抚慰。尤其是“乡关绝归望,亲戚不相求”一句,流露出对离乡背井的孤独感及对人际关系的淡漠思考。整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更是一种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盛世良机的珍惜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汉兴唐历:回忆历史,说明唐朝的兴起。
- 南河复禹谋:提及尧舜时代的治水智慧,表现对历史的尊重。
- 宁知瘴疠地:感叹自然之恶劣与人间之美,形成对比。
- 生入帝皇州:暗示即便艰难,仍能孕育出繁荣之地。
- 雷雨苏虫蛰:描绘春天的生机,象征复苏。
- 春阳放学鸠:表达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洄沿炎海畔:描写诗人游历的场景,表现对自然的向往。
- 登降闽山陬:具体的地理描绘,深化自然的美感。
- 岭路分中夏:描绘炎热夏季的旅行,感受自然的变化。
- 川源得上流:表达对自然源头的感悟。
- 见花便独笑:自然的美让人忘却忧愁。
- 看草即忘忧:进一步强调自然的治愈力。
- 自始居重译:提及诗人对生活的反思。
- 天星已再周: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 乡关绝归望:感叹归乡的渴望无法实现。
- 亲戚不相求:人与人之间的疏远。
- 弃杖枯还植:抛弃过去,迎接新生。
- 穷鳞涸更浮: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努力生存。
- 道消黄鹤去:黄鹤象征逝去的时光与人生。
- 运启白驹留:展现人生旅程的开始。
- 江妾晨炊黍:平凡生活的美好。
- 津童夜棹舟:描绘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 盛明良可遇:珍惜盛世的机会。
- 莫后洛城游:提醒珍惜当下,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对称的结构增加了音律美。
- 比喻:自然景物的描绘多用比喻,增强意象的生动性。
- 排比: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思,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岭:象征着阻隔与挑战,也是生命旅程的隐喻。
- 花: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草:代表着生命的平凡与坚韧。
- 黄鹤:象征逝去的时光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瘴疠”主要指什么? A. 一种疾病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D. 一种水流 -
“见花便独笑”的意思是? A. 对生活感到悲伤
B. 自然之美让人开心
C. 看到花就流泪
D. 不喜欢花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喜度岭》与《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喜度岭》更强调人生哲学的思考,而《山居秋暝》则侧重于静谧的生活情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