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国正再赋》

时间: 2025-01-17 09:43:57

去腊寻幽良独难,杖藜何处见斓斑。

江村篱落雪晴路,水月池台春近山。

纸帐朦胧来醉里,人家依约在林间。

西湖处士君今是,月晓多应独自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腊寻幽良独难,杖藜何处见斓斑。江村篱落雪晴路,水月池台春近山。纸帐朦胧来醉里,人家依约在林间。西湖处士君今是,月晓多应独自攀。

白话文翻译:

在腊月之后寻找幽静之地,真是艰难,手杖拄着,不知何处能见到斑斓的风景。江边村庄的篱笆和晴雪铺成的小路,水面上月光映照着池台,春天渐渐逼近山间。纸帐内朦胧的醉意袭来,人家依稀在林间显现。西湖的高士,如今你是否常在月明的清晨独自攀登?

注释:

  • 去腊:指农历腊月之后,常用于标志时间。
  • 寻幽:寻找幽静的地方。
  • 杖藜:拄着的手杖,藜是植物名,古时用来制作手杖。
  • 斓斑:色彩斑斓,形容美丽的风景。
  • 江村:江边的村庄。
  • 篱落:篱笆与小路。
  • 纸帐:用纸做的帐篷,常指临时居所或酒醉的状态。
  • 处士:隐士,高士,指有高尚志趣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字君平,号秋水,宋代诗人,生于嘉祐年间,卒年不详。他擅长山水诗,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此诗是史浩应友人刘国正之邀,二人相约在西湖一带游玩,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村的静谧与春天的气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开头两句通过“去腊”和“杖藜”的对比,表达了寻找幽静之地的艰难,既有现实感,又带有哲思。转折到江村的描写,诗人用“雪晴路”与“水月池台”构建出了一幅和谐静谧的自然画面,仿佛让人置身于心灵的归处。诗的后半部分,纸帐中的醉意与林间的隐约人家形成呼应,描绘了人们在自然中游历的闲适与恬淡,仿佛透出一种隐士的洒脱与自在。最后,诗人提到西湖处士,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高士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去腊寻幽良独难:腊月以后寻找幽静的地方真是困难。
    2. 杖藜何处见斓斑:手杖拄着,不知何处能见到美丽的风景。
    3. 江村篱落雪晴路:江边村庄的篱笆和晴雪铺成的小路。
    4. 水月池台春近山:水面上月光映照着池台,春天渐渐逼近山间。
    5. 纸帐朦胧来醉里:纸帐内朦胧的醉意袭来。
    6. 人家依约在林间:人家依稀在林间显现。
    7. 西湖处士君今是:西湖的高士,你如今如何?
    8. 月晓多应独自攀:在月明的清晨,你是否常独自攀登?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江村篱落”和“水月池台”形成对称。
    • 比喻:用“纸帐”隐喻醉意,营造出朦胧的意境。
    • 意象:自然景物与隐士生活的结合,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 江村:象征着田园生活与宁静。
  • :象征纯洁与静谧。
  • 水月:象征着梦幻与朦胧,暗示内心的追求。
  • 纸帐:象征着暂时的归宿与醉意的迷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去腊”指的是哪个时段?

    • A. 腊月之前
    • B. 腊月之后
    • C. 春天
    • D. 夏天
  2. 诗中“纸帐朦胧”描绘的是什么状态?

    • A. 醉酒
    • B. 清醒
    • C. 忧伤
    • D. 喜悦
  3. 西湖处士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 A. 隐士
    • B. 商人
    • C. 农夫
    • D. 学者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夜泊牛津》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史浩的《次韵刘国正再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但史浩的作品更注重人际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强调孤独与内心世界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