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咏》

时间: 2025-01-01 18:28:24

常记当年入洛初,华灯百万掷樗蒲。

平生意薄刀笔吏,投老身为山泽臞。

已罢向空书咄咄,尚能击缶和呜呜。

今朝客至无寻处,正伴园丁斸芋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记当年入洛初,华灯百万掷樗蒲。
平生意薄刀笔吏,投老身为山泽臞。
已罢向空书咄咄,尚能击缶和呜呜。
今朝客至无寻处,正伴园丁斸芋区。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想起当年刚入洛阳的时候,华丽的灯火如百万星辰般璀璨,尽情享乐。
我这一生志向微薄,靠着笔杆子为生,年纪渐长却只剩下瘦弱的身躯,如同山野之畜。
我已经停止书写,不再激昂地发声,仍旧能敲打鼓声,悠然自得。
今天的客人来了却没有地方可寻,正好陪着园丁在芋头地里忙碌。

注释:

  • 樗蒲:一种古代的赌博游戏,常用来比喻奢华享乐的生活。
  • 刀笔吏:指以文书为生的官吏,贬义,暗指平庸无能的人。
  • :一种陶制的鼓,通常用手击打发声。
  • :指挖掘或采掘,这里是指园丁在忙着挖芋头。

典故解析:

  • 入洛初:指作者年轻时初入洛阳,象征着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 华灯百万:夸张手法,表现出当时的繁华与热闹。
  • 山泽臞:用以描绘自己年老体衰,和过往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擅长抒情和描写社会风貌。

创作背景:

《自咏》写于陆游晚年,他在经历了战乱和个人的沧桑后,回顾自己的人生,对往昔的繁华与现状的落寞进行反思,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

诗歌鉴赏:

《自咏》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诗人陆游通过回忆自己年轻时初入洛阳的繁华生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开头两句“常记当年入洛初,华灯百万掷樗蒲”,展现了他青年时光的奢华与热闹,仿佛在说当年自己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然而,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逐渐揭示出人生的无常和自己的失落。“平生意薄刀笔吏,投老身为山泽臞”,这里不仅直抒胸臆,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更流露出对自己平庸命运的无奈与自嘲。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相对比,表现出一种老来无所依的孤独感。“今朝客至无寻处,正伴园丁斸芋区”,其意在于诗人虽然与世无争,但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处可寻的失落感。这种对比与反差,恰恰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陆游的《自咏》不仅是对个人过往的回忆,更是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深刻思考。此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哲理,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常记当年入洛初: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刚到洛阳的情景,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
  2. 华灯百万掷樗蒲:描绘当年的繁华景象,灯火辉煌,热闹非凡。
  3. 平生意薄刀笔吏:自我贬低,表明自己一生志向不高。
  4. 投老身为山泽臞:感叹年老体衰,身躯瘦弱,承受着岁月的无情。
  5. 已罢向空书咄咄:已停止写作,对往日的激昂表达感到空虚。
  6. 尚能击缶和呜呜:虽已不再写作,仍旧能够敲打鼓声,寻找内心的宁静。
  7. 今朝客至无寻处:今天有朋友来访却无处可去,显得孤独。
  8. 正伴园丁斸芋区:与园丁一起在农田中劳作,表现出一种平淡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对比:年轻时的繁华与晚年的孤独形成强烈对比。
  • 夸张:如“华灯百万”,强调当年的热闹。
  • 自嘲:用“刀笔吏”形容自己,表明对自身局限的认知。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己曾经辉煌岁月的追忆与反思,带着对未来的无奈与淡然。

意象分析:

  • 华灯:象征繁华与热闹的生活,寄托了对青春的怀念。
  • 刀笔吏:代表文人的无奈与平淡,反映社会对文人的冷淡。
  • 芋区:象征着朴素的生活与乡土气息,构成了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华灯百万”用来比喻什么?

    • A. 繁华的城市生活
    • B. 贫穷的乡村生活
    • C. 寂静的夜晚
    • D. 过度的奢华
  2. 诗人自称为“刀笔吏”,这表明了他对自己什么样的看法?

    • A. 自豪
    • B. 失望
    • C. 满足
    • D. 兴奋
  3. 诗中提到的“斸芋区”象征着?

    • A. 繁华的都市
    • B. 乡土的平淡生活
    • C. 忙碌的官场
    • D. 战乱的生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的诗歌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社会的关怀,但陆游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疾苦。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