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外清溪溪外峰,
谁搴薜荔采芙蓉。
所思渺渺隔何许,
我欲从之骑九龙。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之外有清澈的溪水,溪水之外有高耸的山峰。
是谁在采撷那薜荔和芙蓉呢?
我所思念的远方,隔着多远呢?
我希望能够追随那人,骑着九龙而去。
注释
- 竹外:竹林之外,指环境的宁静和优美。
- 清溪:清澈的溪水,寓意清新、自然。
- 峰:山峰,象征高远和孤独。
- 搴:采摘、拔起。
- 薜荔:一种爬藤植物,常与美好的景致相连。
- 采芙蓉:采摘荷花,象征美好和纯洁。
- 所思渺渺:所思之人或事物模糊而遥远。
- 骑九龙:骑上神话中的九龙,象征追寻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山水景致,表现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或作于诗人游览采芹亭时,心中思念的情绪与周围的景致交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次韵方教采芹亭》一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水画面,诗人在竹林和溪水之间,勾勒出自然的和谐美。开头两句以“竹外清溪”和“溪外峰”交替出现,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空间感,展现了山水的美丽与静谧。接下来的“谁搴薜荔采芙蓉”,则将视线引向了另一个人,诗人充满好奇地想知道这个人在何处采摘花朵,增添了诗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所思渺渺隔何许”,表达了诗人对所思之人或事的迷茫与渺远,隐含一种孤独的情感,这种情感在自然的美景中显得尤为突出。最后一句“我欲从之骑九龙”则突显了诗人对追寻的渴望,九龙象征着神秘和超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整首诗以清丽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入了深厚的情感,构成了一个理想的境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情的思索,充分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外清溪溪外峰:描绘出竹林和溪水的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自然氛围。
- 谁搴薜荔采芙蓉:提出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与人情的温暖。
- 所思渺渺隔何许:表达思念的遥远和无奈,反映出诗人心中的孤独。
- 我欲从之骑九龙:升华情感,渴望追随理想中的人或境界,体现了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精神。
修辞手法:
- 对仗:开头两句“竹外清溪,溪外峰”运用了对仗手法,使得句式整齐,韵律感强。
- 比喻:九龙象征着理想与追求,增强了诗歌的意象表现。
- 拟人:通过“谁搴”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亲近与依恋。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表达思念之情,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人境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新、高洁。
- 溪:象征流动和生命,代表清澈与纯净。
- 峰:象征高远与孤独,表达一种追求理想的精神。
- 芙蓉:象征美好和纯洁,代表诗人对美的向往。
- 九龙:象征神秘与理想,代表追求自由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薜荔”是什么植物?
- A) 一种花
- B) 一种爬藤植物
- C) 一种树木
-
诗人想骑什么去追随所思之人?
- A) 马
- B) 龙
- C) 九龙
-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 A) 自然
- B) 远方之人
- C) 家乡
答案:
- B) 一种爬藤植物
- C) 九龙
- B) 远方之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对自然与生活的思索。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之美,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方岳与李白的诗歌在山水意象的表现上有相似之处,李白更多表现豪放,方岳则倾向于细腻与清新。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次韵方教采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