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山居
方岳 〔宋代〕
閒民亦幸乐清朝,
蓑笠过从语不嚣。
倏忽岂能知混沌,
玄冥颇亦识参寥。
年华鼎鼎分杯面,
筋力时时借树腰。
月冷霜寒惊鹤帐,
住山活计太萧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闲适清幽的山居生活。诗人认为,闲适的人们在清晨的阳光下感到快乐,身穿蓑衣、戴着斗笠,与人交谈时也不喧嚣。转瞬之间,谁能知晓混沌的本质呢?而在深邃的黑暗中,或许也能领悟到宇宙的广袤。时光如流水般飞逝,生活的滋味各有不同。力量的支撑常常依赖于树木的支撑。冷月寒霜让人惊动鹤的帐篷,山中生活的困顿让人感到十分萧条。
注释:
字词注释:
- 閒民:指闲适的百姓。
- 幸乐:幸福快乐。
- 蓑笠:雨具,蓑衣和斗笠。
- 混沌:指宇宙的混乱状态。
- 玄冥:指幽深的黑暗,代表宇宙的深邃。
- 鼎鼎:形容年华的丰富多彩。
- 筋力:指身体的力量。
- 鹤帐:鸟的栖息处,这里指诗人居住的环境。
- 萧条:形容生活的清冷和困乏。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混沌”与“玄冥”可以引申为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起源,强调宇宙的神秘和深邃。同时,诗中提到的“年华鼎鼎”可以理解为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是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隐居山野之时,反映了他对山居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选择隐居,寄情于山水,以求得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次韵山居》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与闲适生活的深刻喜爱。诗中所描绘的山居生活,既有宁静的美好,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的“閒民亦幸乐清朝”,点明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表达了一种与世无争、乐在其中的生活理念。
诗中通过“蓑笠过从语不嚣”,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在山林中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仿佛让人置身于那种清新的空气与安宁的氛围中。
而“倏忽岂能知混沌,玄冥颇亦识参寥”则蕴含着哲学思考,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诗人在山中看似简单的生活中,实际上却蕴含着对宇宙和人生的深邃思考。
最后,诗人通过“月冷霜寒惊鹤帐,住山活计太萧条”,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无奈,尽管自然环境优美,但生活的困顿与孤独感也不容忽视。这种矛盾感使得整首诗更加丰满,既体现了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又揭示了生活的现实困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閒民亦幸乐清朝:描绘了清晨的闲适与快乐。
- 蓑笠过从语不嚣:表现了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 倏忽岂能知混沌:探讨时间流逝与宇宙的无常。
- 玄冥颇亦识参寥:暗示在黑暗中对深邃的领悟。
- 年华鼎鼎分杯面:感慨人生的丰富多彩。
- 筋力时时借树腰:强调力量的来源与依赖。
- 月冷霜寒惊鹤帐:描绘了山中生活的寒冷与孤独。
- 住山活计太萧条: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困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混沌”与“玄冥”比喻生命的复杂与深邃。
- 对仗:如“月冷霜寒”和“住山活计”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閒民: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 蓑笠:象征着与自然和谐共处,隐居生活的朴素。
- 月冷霜寒: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蓑笠”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雨具
- C. 一种鸟类
- D. 一种食物
-
“年华鼎鼎”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生活的辛苦
- B. 时间的流逝
- C. 人生的丰富多彩
-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提到的“月冷霜寒”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自然的美好
- B. 生活的困境
- C. 时光的流逝
- D.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方岳与王维的山水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喜爱,但方岳更多地体现了对生活困境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概论》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