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登高》
时间: 2025-01-01 00:50: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暮孤城逸兴催,
远寻天半九成台。
风烟水石无今古,
鱼鸟帆樯自往来。
去国未留王粲赋,
悲秋空羡宋生才。
迂痴老懒霜凝鬓,
惭对黄花满径开。
白话文翻译
薄暮时分,独坐在城中,感慨涌上心头;
远远眺望高台,仿佛已近天边。
风、烟、水、石,古今无所谓;
鱼儿、鸟儿、帆船、自自在在往来。
离开故国时未能留下王粲的赋诗,
如今在这凄秋时节,羡慕宋之问的才华。
白头老朽,懒得理会霜染鬓发,
面对满径的黄花,心中感到惭愧。
注释
字词注释
- 逸兴:悠闲的兴致。
- 成台:此处指高台,常用于登高望远。
- 风烟水石:自然景物,表达景色的变化。
- 鱼鸟帆樯:指自然界的生物与活动。
- 王粲:东汉时期的著名诗人,以赋闻名。
- 宋生:指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以才华著称。
- 迂痴:形容人的愚笨或偏执。
- 黄花:指菊花,象征秋天。
典故解析
- 王粲赋:王粲以《登楼赋》著称,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感伤。
- 宋生才:宋之问以其诗才闻名,常被后人所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佘世亨(约1560—约1620),明代诗人,字子昂,号东篱,生于广东韶州。他在诗歌创作上受王维、李白影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韶州登高》创作于诗人登高望远之际,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诗作创作背景是在秋天,正值白露时节,诗人感受到霜降带来的凄凉,进一步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韶州登高》是一首描写登高望远的古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从而展现了一种对人生和时光的深刻思考。首联“薄暮孤城逸兴催”描绘了黄昏时分,独自在城中感慨的情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接下来的“远寻天半九成台”则是诗人向往更高远的境界,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风烟水石无今古”表达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不居,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和谐而又超然。接着“鱼鸟帆樯自往来”则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提及王粲的赋与宋之问的才,表达了对过去才子风采的怀念与对自身才华的自愧。最后两句“迂痴老懒霜凝鬓,惭对黄花满径开”则将个人的老态与满径黄花的盛开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生命无常的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薄暮孤城逸兴催:黄昏时分,孤单的城中,兴致被触发。
- 远寻天半九成台:远望高台,似乎已经接近天边。
- 风烟水石无今古:自然风光中,古今无所谓,时间的流逝无足轻重。
- 鱼鸟帆樯自往来:鱼儿、鸟儿与帆船,悠然自在地往来。
- 去国未留王粲赋:离开故国未能留下王粲的诗赋。
- 悲秋空羡宋生才:在悲秋之际,空自羡慕宋之问的才华。
- 迂痴老懒霜凝鬓:老态龙钟,懒得打理霜白的鬓发。
- 惭对黄花满径开:面对满径的黄花,心中感到惭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类活动的特征,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才华的自愧,展现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城: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
- 高台:象征理想与追求。
- 黄花:象征秋天和生命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粲”以什么著称?
A. 书法
B. 诗赋
C. 画作
答案:B -
“迂痴老懒霜凝鬓”中的“霜”指的是什么?
A. 霜降
B. 霜白的头发
C. 霜冻的天气
答案:B -
诗人的情感在整首诗中主要表现为?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韶州登高》与《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描绘,但《韶州登高》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感和对才华的自愧,而《登高》则更侧重于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美与意》
以上内容为《韶州登高》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