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晴见终南诸峰
作者: 贾岛 〔唐代〕
秦分积多峰,连巴势不穷。
半旬藏雨里,此日到窗中。
圆魄将升兔,高空欲叫鸿。
故山思不见,碣石泬寥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晚晴时分,作者在窗前眺望终南山的景色。秦岭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不绝。半个月的雨藏在山中,今天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入室内。圆月即将升起,像那月中之兔,高空中鸿雁欲叫而飞。遥望故乡的山川,却是看不见的,只剩下碣石在东边的寥廓海面上。
注释
- 秦分: 指秦岭,古人将其视为南北的分界线。
- 积多峰: 意思是山峰重重叠叠,形态各异。
- 连巴: 意指巴山,巴山是指巴蜀一带的山脉,形势险峻。
- 半旬: 半个月的时间。
- 藏雨里: 雨水聚集在山中。
- 高空欲叫鸿: 高空中的鸿雁想要鸣叫。
- 故山思不见: 思念的故乡山水遥不可见。
- 碣石泬寥东: 碣石指的是碣石滩,泬寥指的是水面辽阔而空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郎,号孤雁,唐代诗人,与王维齐名,常与王维的诗歌做比较。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淡雅,含蓄而富有哲理。贾岛一生仕途波折,但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尤其以五言绝句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贾岛晚年之际,反映了他在山水之间的独自思考与对故乡的怀念。那时正值唐代社会变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宁静岁月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晚晴见终南诸峰》是一首表现诗人心境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佳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终南山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感慨。开头两句,"秦分积多峰,连巴势不穷",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崇山峻岭的形象。此处的“秦”和“巴”不仅指代了具体的地理位置,也象征着南北文化的交融。
接下来,"半旬藏雨里,此日到窗中",描绘了雨后天晴的景象,窗内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形成了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在这里,诗人采用了“藏雨”的意象,使得自然与人的情感产生了微妙的联系,仿佛在诉说着雨后的清新和心灵的舒畅。
"圆魄将升兔,高空欲叫鸿",进一步引入了月亮和鸿雁的意象,象征着远方和思乡之情。这里的“圆魄”不仅是月亮的形象,也是诗人内心的圆满与希望。最后两句,"故山思不见,碣石泬寥东",则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孤独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唐代山水诗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分积多峰: 描述秦岭的高耸与繁多的山峰,暗含山势雄伟。
- 连巴势不穷: 巴山的延绵不断,显示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 半旬藏雨里: 半个月的雨水积蓄,暗示了天气的变化。
- 此日到窗中: 阳光透过窗户,象征着希望与温暖。
- 圆魄将升兔: 月亮即将升起,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 高空欲叫鸿: 鸿雁在高空中欲叫,传达了一种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故山思不见: 对故乡的思念无法实现,表达了孤独与无奈。
- 碣石泬寥东: 远望碣石滩,描绘了辽阔的海面,营造出一种空旷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 “圆魄将升兔”中将月亮比作兔子,增添了诗歌的趣味。
- 对仗: 整首诗在结构上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意象: 通过“雨”、“月”、“鸿”等意象,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在自然的壮丽面前,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孤独,反映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岭: 象征着南北分界,体现了地理与文化的交融。
- 雨: 代表着变幻的天气,隐喻着人生的起伏。
- 圆月: 象征着团圆与希望。
- 鸿雁: 代表着游子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秦分”的指代是哪个山脉?
- A. 泰山
- B. 秦岭
- C. 黄山
-
填空题: 诗中“高空欲叫鸿”中的“鸿”指的是____。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碣石”是指西边的海滩。(对/错)
答案
- B. 秦岭
- 鸿雁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贾岛 vs 王维: 贾岛的诗更多表现孤独与思乡之情,而王维则常以山水寄情,探讨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通过对比两位诗人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在表现自然景色时,虽各有千秋,但都能透过自然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