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游次韵赵见烛》
时间: 2024-12-29 17:37:26意思解释
西湖游次韵赵见烛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原文展示
山镇在越泽在吴,东南形势凭江湖。不知弱水竟何处,恍若员峤连方壶。海门潮至飞雪涌,天竺雨过遥青纡。十年不见看愈好,正复妙笔那能图。苍松摇风翠盖偃,芳草藉地柔茵铺。僧舍朝游恣登览,酒楼夕醉争歌呼。朅来挽仰春又晓,对花无语空长吁。作诗既非拙者事,强欲写书编泽蒲。伟哉得志佐明主,进退百辟称鸿儒。应怜伺候奔走辈,终日趑趄仍嗫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诗人站在越地与吴地的山镇,看到了东南的江湖形势。对着那无尽的弱水,诗人感到迷茫,仿佛那员峤山与方壶山相连。海门的潮水涌起如飞雪,天竺的雨过后,遥远的青山显得缥缈。十年未见,眼前的风景愈加美好,然而用笔描绘,这样的美丽又怎么能够完全表达?苍松在风中摇曳,翠绿的树影如同盖在地上,芳草柔软的铺成一片绿毯。早晨在僧舍游览,傍晚在酒楼醉歌。最近再次来到这里,春天已然又在晨曦中到来,面对花朵却无话可说,空自叹息。作诗并不是我的强项,但我还是想写一些东西。伟大的理想可以辅佐明主,进退之间就能称得上鸿儒。可怜那些为权贵奔波的人,整日徘徊却又无言以对。
注释
- 弱水: 古代对某些河流的称谓,这里可能指西湖的水。
- 员峤: 指员峤山,与方壶山相对,象征名山大川。
- 海门: 水的出入口,诗中形容潮水的涌动。
- 天竺: 传说中的西方圣地,这里指遥远的山景。
- 恣: 随意、尽情。
- 嗫嚅: 形容说话时吞吞吐吐,含糊不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个人情怀,语言清新流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游历西湖期间,受西湖优美风光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与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与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王之道对西湖的深厚情感和细腻观察。诗中通过描绘山水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美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山镇的地理位置出发,逐步引入弱水、潮水和青山,展现出江湖的壮丽与奥秘。尤其在描绘“苍松摇风”和“芳草藉地”时,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将自然与人心结合,产生了深切的共鸣。诗人虽然有感于美景,但也对自己“作诗既非拙者事”的自谦表达了对艺术的敬畏。整首诗在沉静中有着细腻的情感流露,既有对美景的赞美,也带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镇在越泽在吴: 指出地理位置,暗示历史背景。
- 东南形势凭江湖: 描述江湖的壮丽,蕴含对大自然的依赖。
- 不知弱水竟何处: 对水的无尽探索,表现诗人的迷茫。
- 恍若员峤连方壶: 形容景象的奇妙,带有想象色彩。
- 海门潮至飞雪涌: 用比喻描绘潮水的壮观。
- 十年不见看愈好: 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正复妙笔那能图: 对自己描绘能力的自我批评。
- 苍松摇风翠盖偃: 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生机。
- 芳草藉地柔茵铺: 形象化的描绘,营造柔和氛围。
- 僧舍朝游恣登览: 表示出游的乐趣与自由。
- 酒楼夕醉争歌呼: 夜晚的热闹与人情。
- 对花无语空长吁: 面对美丽却无言以对,表现感情的复杂。
- 作诗既非拙者事: 自谦,表明对文学的敬畏。
- 伟哉得志佐明主: 赞美理想,追求对国家的贡献。
- 应怜伺候奔走辈: 同情为权贵服务的人的辛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 “海门潮至飞雪涌”,通过比喻形象化潮水的景象。
- 拟人: “苍松摇风”,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态度的追求,表现了对理想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弱水: 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无常,表现诗人对时间的思考。
- 苍松: 象征坚韧与生机,展现出对自然的敬仰与人生态度。
- 芳草: 代表青春与柔情,营造出诗歌的温柔氛围。
- 酒楼: 象征人间繁华与欢愉,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弱水”指的是哪个地理特征?
A. 河流
B. 湖泊
C. 山脉
D. 田野 -
“苍松摇风”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排比
D. 夸张 -
诗人对“十年不见看愈好”的反应是什么?
A. 失落
B. 愉悦
C. 忧愁
D. 无所谓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之道与李白的诗歌均描绘自然,但王之道更多表现内心感受,而李白则更为豪放。王之道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对人生的思考,而李白则在豪情中展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赏析》
- 《王之道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