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彰教寺》
时间: 2024-12-29 18:27: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彰教寺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过市欲投宿,秽隘非所巡。
人言五里余,有寺洁且宽。
驱驽犯泥淖,敢惮风雨寒。
稻塍与兔迳,萦纡度千盘。
衣裘疲沾湿,脚膝如蹒跚。
历思圣人语,后获当先难。
壮哉古道场,晕飞映层峦。
秀色蔼松桧,清香馥芝兰。
我心大有得,岂惟厌游观。
行行勿踌躇,霁月升云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市集之后,想要寻找一个住宿的地方,但却发现市区的环境肮脏不堪。听说在五里之外有一座干净宽敞的寺庙,于是他决定前往。尽管路途泥泞,风雨交加,但他并不畏惧。沿途稻田和兔子的小径蜿蜒曲折,让人走得颇为吃力,衣裳被雨水打湿,腿脚也显得有些蹒跚。然而,经过思考圣人的教诲,认识到后来的成功往往比先前的努力要难得得多。抵达寺庙后,看到古老的道场壮丽又辉煌,云雾缭绕于山峦之中。寺庙周围的松柏郁郁葱葱,散发着芬芳的香气,令我心中感到无比满足,远不止是对游览的厌倦。继续前行,心中无所畏惧,仰望明月在云端升起。
注释
- 过市:指经过集市。
- 欲投宿:想要找地方过夜。
- 秽隘:指肮脏狭隘的地方。
- 寺洁且宽:寺庙既干净又宽敞。
- 驱驽:驱赶疲惫的马匹。
- 泥淖:指泥泞的地方。
- 稻塍与兔迳:稻田的田埂与兔子的小路。
- 萦纡:曲折回旋。
- 历思圣人语:经过思考圣人的教诲。
- 壮哉古道场:古老的道场是多么壮丽啊。
- 霁月升云端:雨过天晴,明月升起在云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题,风格清新,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宿彰教寺》写于作者一次旅行途中,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作者在市集的肮脏环境与寺庙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自然与精神归属的渴望。
诗歌鉴赏
《宿彰教寺》是一首描绘旅途感受的诗,展现了诗人对古道场的向往与精神的追求。诗的开头通过对市集环境的描写,体现了对生活中肮脏与喧嚣的厌倦,进而引出寻找宁静的愿望。接着,诗人描绘了行路的艰难,虽然道路泥泞、天气恶劣,但这种艰辛并未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对圣人教诲的思考,显示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中间部分对古道场的描写,运用了“壮哉古道场”等词句,表达了对这片净土的赞美。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松柏的秀丽与香气的弥漫,进一步渲染了宁静之美,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最后一句“行行勿踌躇,霁月升云端”,传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念,鼓励人们在旅途中不要犹豫,勇往直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过市欲投宿,秽隘非所巡。:路过繁华的集市,想找个地方过夜,但这里肮脏狭隘,不适合停留。
- 人言五里余,有寺洁且宽。:听人说在五里之外有一座寺庙,既干净又宽敞。
- 驱驽犯泥淖,敢惮风雨寒。:驱赶疲惫的马匹,尽管前方是泥泞的路,也不怕风雨寒冷。
- 稻塍与兔迳,萦纡度千盘。:稻田的田埂和兔子的小路交错曲折,走过这千回百转的道路。
- 衣裘疲沾湿,脚膝如蹒跚。:衣服湿透,腿脚也显得有些无力蹒跚。
- 历思圣人语,后获当先难。:经过对圣人教诲的思考,明白后来的成就往往比先前的努力更难获得。
- 壮哉古道场,晕飞映层峦。:古老的道场是多么壮丽,云雾飘飞映衬着山峦。
- 秀色蔼松桧,清香馥芝兰。:松树和柏树的美丽景色,散发着清香如芝兰。
- 我心大有得,岂惟厌游观。:我心中得到了很多,岂止是对游览的厌倦。
- 行行勿踌躇,霁月升云端。:继续前行不要犹豫,明月在雨过天晴后升起于云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寺庙比作心灵的归宿,表现了宁静与美好。
- 对仗:如“衣裘疲沾湿,脚膝如蹒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观与旅途艰辛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心境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宁静与自然的向往,通过描写旅途的艰难与最终到达心灵归宿的喜悦,传达了坚持与信念的重要性,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市集:代表喧嚣与肮脏的生活环境。
- 寺庙: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归属。
- 泥淖:代表艰难的旅途。
- 松桧、芝兰:象征自然的美好与芬芳,传达出恬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寺庙有什么特点?
A. 肮脏狭隘
B. 干净宽敞
C. 陡峭难行
D. 破旧不堪 -
填空题:诗中提到“霁月升_端”,这里的“云端”指的是____。
-
判断题:作者在旅途中感到疲惫,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对/错)
答案
- B
- 云端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旅途的宁静与思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维):强调自然美与心灵的感受。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宿彰教寺》 vs 李白的《庐山谣》:前者侧重于旅途的艰辛与心灵归宿,后者则注重于自然的壮丽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之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