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尊禅者》
时间: 2024-12-29 17:03: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尊禅者》
——王之道 〔宋代〕
阿遵我辈人,相从十年旧。
么肥形愈瘠,身贫道常富。
厥初为天衣,持钵化淮右。
袖携维卫录,访我过蓬陋。
若言法华山,有象金所就。
其来自西土,隐现不可究。
我时尝记之,尔耳亦聊复。
谁令兹悲师,镂板播蔬谬。
向来天衣游,追随遍岩窦。
高谈屡绝倒,寝食废农昼。
归欤又同舟,半道过濠寿。
昆行寄衔茔,一再获邂逅。
清霜殒群木,凄劲捣衣候。
翩然不我留,云山挺高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尊禅者之间深厚的友谊与不舍之情。诗开头提到自己与尊禅者相交已有十年,虽然身体日益消瘦,但精神境界却愈加富足。尊禅者初次来访时,手持钵,身穿天衣,化缘于淮河一带。两人之间的交流仿佛是对话中的密友,虽然住在简陋的地方,但彼此的心灵始终相通。诗中提到法华山象征着对道理的追求,尊禅者来自西方,似乎蕴含着不可知的智慧。
接着,诗人回忆起与尊禅者的往日交往,曾经的高谈阔论常令彼此捧腹大笑,但如今却因离别而倍感凄凉。尽管再次相遇时,内心的惆怅仍然无法减轻。最后,诗人描绘了清霜打落树木的景象,表现出离别的伤感与孤独,尊禅者如同高山一样,再也无法留住。
注释
- 阿遵:指尊禅者的名字,表示亲切的称呼。
- 天衣:指道士、僧侣的衣服,象征着清净与修行的身份。
- 法华山:道教或佛教的圣地,象征着高深的道理。
- 镂板播蔬谬:意指离别的悲伤,似乎在指责世俗的纷扰与误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字君道,号云松,宋代诗人,擅长于诗歌和书法,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兼具哲理性和抒情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之道与尊禅者分别之际,反映了诗人与朋友相知相交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生短暂、友谊珍贵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尊禅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王之道与尊禅者之间亲密而深厚的友谊。诗中通过对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两者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与相互的影响。从“阿遵我辈人,相从十年旧”一句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沉淀使得彼此的关系愈加深厚。王之道以“身贫道常富”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虽然生活贫困,精神却因修行而富足。
整首诗在情感上围绕着离别展开,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舍。特别是“清霜殒群木,凄劲捣衣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清霜的意象既是自然的描绘,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和友谊的脆弱。通过这一系列细腻的情感描写,诗人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阿遵我辈人,相从十年旧:表达两人长久的交情,时间的积淀使得关系更加紧密。
- 么肥形愈瘠,身贫道常富:对比物质与精神的富足,强调内心的充实感。
- 厥初为天衣,持钵化淮右:描绘尊禅者初次的形象,暗示其修行的身份。
- 袖携维卫录,访我过蓬陋:两人的相会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依然是心灵的交流。
- 若言法华山,有象金所就:法华山的提及象征着高尚的理想与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身贫道常富”,通过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比喻:将尊禅者比作高山,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智慧。
- 拟人:清霜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离别的凄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友谊与离别,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未来的无奈与悲伤,揭示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衣:象征纯洁与修行,代表道教或佛教的理想追求。
- 法华山:象征高深的道理与追求,是精神上的归属。
- 清霜:自然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变迁与友谊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阿遵”是指谁?
- A) 诗人自己
- B) 尊禅者
- C) 另一位朋友
-
诗中“天衣”主要象征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精神追求
- C) 社会地位
-
诗人在表达离别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愉快
- B) 复杂悲伤
- C) 无所谓
答案
- B) 尊禅者
- B) 精神追求
- B) 复杂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送别》——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以送别为主题,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叹息,而王之道的《送尊禅者》则更加强调内心的反思与哲理,展现出对修行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王之道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