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闽关
作者:刘基 〔明代〕
关头雾露臼蒙蒙,
关下斜阳照树红。
过了秋风浑未觉,
满山秔稻入闽中。
白话文翻译:
在关口的晨雾和露水中,景色朦胧;
关下的斜阳照耀着红色的树木。
我在此经过秋风,却浑然未觉;
满山的稻谷已经成熟,涌入闽地。
注释:
- 关头:指关口,山岭上的关隘。
- 雾露:指清晨的雾和露水。
- 臼蒙蒙:形容景色朦胧的样子。
- 斜阳:指夕阳,太阳在西下时的光线。
- 秔稻:指稻谷,尤其是成熟的稻谷。
- 闽中:指福建省,古称闽。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闽”作为地名自古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传达出对这片土地的亲近与喜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季高,明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明初的重要人物之一,曾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刘基的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过闽关》写于刘基出行时,可能是他在或经过闽地时所作。诗中展现了秋季的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过闽关》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闽地的秋日景象。诗开篇以“关头雾露臼蒙蒙”描绘了关口清晨的朦胧景色,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早晨。接着“关下斜阳照树红”,通过对比,强调了光与影的变化,展现出关口下的生机。秋风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季节的更替,也标志着稻谷的成熟,诗中“满山秔稻入闽中”的描写则渗透出丰收的喜悦。
整首诗以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感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怀。此外,诗中的意象巧妙而生动,使得诗意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关头雾露臼蒙蒙:描绘了清晨的关口,雾气与露水交织,给人一种朦胧而清新的感觉。
- 关下斜阳照树红:夕阳的光辉映照在树木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温暖和生机。
- 过了秋风浑未觉:诗人经过此地,却在美丽的自然中沉醉,不知秋风已然来临。
- 满山秔稻入闽中:稻谷在成熟的季节中,满山遍野,预示着丰收的喜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情感结合,营造出深刻的意境。
- 对仗:如“关头雾露”和“关下斜阳”,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赋予静物以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秋日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秋天丰收的喜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雾露:象征清新与宁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斜阳:象征温暖与希望,暗示着丰收的到来。
- 稻谷:象征着丰收与希望,体现了自然的恩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关头雾露”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
- A. 秋天的寒冷
- B. 清晨的宁静
- C. 日落的景象
-
诗的最后一句“满山秔稻入闽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丰收的喜悦
- C. 对季节的无奈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by 王维
- 《静夜思》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刘基的《过闽关》与王维的《山中》均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前者表现了丰收的喜悦,后者则表现了隐居的宁静。两者虽风格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