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水南夜归即景》

时间: 2025-01-19 20:48:37

郊原踏遍拾芳蘅,归听城头打二更。

野渡无人舟早宿,山蹊有月马迟行。

人家灯落半江影,僧寺钟来隔岸声。

世路百年双屐底,青山不老白头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邑水南夜归即景 何梦桂 〔宋代〕

郊原踏遍拾芳蘅,归听城头打二更。 野渡无人舟早宿,山蹊有月马迟行。 人家灯落半江影,僧寺钟来隔岸声。 世路百年双屐底,青山不老白头生。

白话文翻译:

在郊外的原野上漫步,拾起芬芳的蘅草,归来时听到城头敲响了二更的钟声。 野外的渡口无人,小舟早已停泊过夜,山间的小路上月光下马儿缓缓行走。 人家的灯光映在江面上,半江都是影子,僧寺的钟声从对岸传来。 世间的路途百年间都在这双鞋底下,青山依旧,而人却已白发苍苍。

注释:

  • 芳蘅:一种香草,此处指芬芳的草。
  • 二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二更大约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 野渡:野外的小渡口。
  • 山蹊:山间的小路。
  • 双屐:指行走用的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梦桂,字子实,号潜斋,宋代诗人,其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描绘了夜晚归途中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何梦桂在夜晚归家途中,对所见景色的即兴之作,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晚归途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夜景图。诗中“郊原踏遍拾芳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而“归听城头打二更”则增添了时间的流逝感。后两句通过对“野渡”、“山蹊”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宁静的氛围。结尾的“世路百年双屐底,青山不老白头生”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感慨,青山依旧,而人已老去,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郊原踏遍拾芳蘅”,诗人漫步郊外,拾起香草,展现了与自然的亲近。
  • 次句“归听城头打二更”,归途中听到城头的钟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第三句“野渡无人舟早宿”,野外的渡口无人,小舟已停泊,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第四句“山蹊有月马迟行”,月光下的山间小路,马儿缓缓行走,增添了宁静的美感。
  • 第五句“人家灯落半江影”,人家的灯光映在江面上,形成美丽的倒影。
  • 第六句“僧寺钟来隔岸声”,僧寺的钟声从对岸传来,增添了宗教的宁静感。
  • 结尾两句“世路百年双屐底,青山不老白头生”,通过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深刻认识。

修辞手法:

  • 比喻:“世路百年双屐底”,将人生比作行走的路途,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野渡无人舟早宿,山蹊有月马迟行”,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夜晚归途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体现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芳蘅:象征自然的芬芳和美好。
  • 二更:象征时间的流逝。
  • 野渡、山蹊:象征孤寂和宁静。
  • 灯影、钟声:象征人间的温暖和宗教的宁静。
  • 青山、白头:象征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芳蘅”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香草 B. 一种花 C. 一种树 D. 一种石头
  2. 诗中“二更”大约是几点到几点? A. 晚上七点到九点 B. 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C. 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 D. 凌晨一点到三点
  3. 诗中“世路百年双屐底”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排比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同样描绘夜晚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间夜晚的宁静,与本诗有相似的意境。

诗词对比:

  • 杜甫《春夜喜雨》与何梦桂《邑水南夜归即景》: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景色,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喜悦,而何梦桂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何梦桂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