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褒忠公墓》
时间: 2025-01-17 10:39: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褒忠公墓》
作者:叶子奇 〔明代〕
步出城南门,来吊褒忠墓。
墓高三四尺,棠梨已无树。
昔人重忠节,尸祝掞崇宇。
自从兵甲兴,万物散风雨。
碑为攻城炮,屋作临冲柱。
凄凉今日事,岂异金源苦。
冢傍新骨多,狼籍相撑拄。
饥乌啄人肠,飞过淮河去。
白话文翻译
我走出城南门,来这里祭奠褒忠的墓。
墓冢高三四尺,棠梨树已然不再。
昔日的人们重视忠节,尸体被祭拜在崇高的宇宙之下。
自从战争开始,万物都在风雨中散落。
碑石如同攻城的炮,房屋成了冲锋的柱子。
凄凉的今天,与金源的苦难何其相似。
坟墓旁新死的人很多,狼藉不堪地支撑着。
饥饿的乌鸦啄食着人的肠子,飞越淮河而去。
注释
- 褒忠:指褒扬忠诚,忠诚的人。
- 棠梨:一种果树,此处指墓旁的树木。
- 尸祝:祭拜尸体。
- 兵甲兴:战争开始。
- 碑为攻城炮:碑石比喻为战争的武器。
- 狼籍:形容杂乱无序的状态。
- 饥乌啄人肠:形象地描绘穷困潦倒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叶子奇,明代诗人,其作品多探讨社会现实,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历史动荡之际,作者通过祭墓的方式,反映了对忠诚与牺牲的缅怀,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动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诗歌鉴赏
《杨褒忠公墓》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凉情绪的诗。诗人描绘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场景:在城南的墓地,杨褒忠的墓冢孤独而矮小,周围已没有棠梨树的陪伴,象征着昔日繁华的消逝。诗中通过对比昔日忠诚和今时的凄凉,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忠诚精神的追忆。
随着“兵甲兴”的到来,社会动荡不安,万物离散,诗人用“碑为攻城炮”的比喻,把原本静谧的墓地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毁灭性影响。此时的墓地不仅是逝者的归宿,也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无数忠诚与牺牲的故事。
最后,诗人以“饥乌啄人肠”结束,意象强烈,令人深思。这里不仅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在呼唤人们对忠诚和正义的重视。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悼念,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步出城南门,来吊褒忠墓:作者走出城市,前往祭奠忠诚的墓地,开篇直接引入主题。
- 墓高三四尺,棠梨已无树:墓冢不高,周围环境的荒凉,暗示着历史的沧桑。
- 昔人重忠节,尸祝掞崇宇:追忆过去,强调忠贞的价值,尸体获得祭拜。
- 自从兵甲兴,万物散风雨:战争带来的毁灭,万物的凋零。
- 碑为攻城炮,屋作临冲柱:墓碑与战斗的比喻,暗示历史的悲剧。
- 凄凉今日事,岂异金源苦:今天的悲凉与过去的苦难相似,强调历史的轮回。
- 冢傍新骨多,狼籍相撑拄:新亡者的增加,象征着社会的混乱。
- 饥乌啄人肠,飞过淮河去:饥饿的乌鸦喻示着生存的艰难,暗示着对人性的拷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碑为攻城炮”,形象生动。
- 对仗:如“昔人重忠节,尸祝掞崇宇”,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忠诚精神的追忆与对战争后果的反思,深刻表达了对历史的痛惜,对忠贞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墓:象征忠诚与牺牲。
- 棠梨:象征过去的繁荣。
- 兵甲:象征战争的破坏。
- 饥乌:象征饥饿与绝望。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和历史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棠梨”指什么?
- A. 一种树木
- B. 一种花
- C. 一种果实
- D. 一种草药
-
诗人为什么来祭奠褒忠的墓?
- A. 因为他是诗人的朋友
- B. 因为他弘扬了忠诚的精神
- C. 因为他是名将
- D. 因为他有许多后代
-
诗中“碑为攻城炮”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墓碑的高大
- B. 战争的残酷
- C. 对忠诚的尊重
- D. 墓地的荒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与历史的悲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感慨。
诗词对比:
- 叶子奇的《杨褒忠公墓》与杜甫的《兵车行》都描绘了战争对人的影响,但前者更加注重个人的忠诚与历史的沉重,而后者则侧重于对士兵命运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批判。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叶子奇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的历史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