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学汤休句,中参鲁祖禅。
举花曾有省,持钵尚随缘。
雪满商山屦,风号灞水船。
谁怜功行苦,乞与一囊钱。
白话文翻译:
我早已学习了汤休的诗句,
又参悟了鲁祖的禅理。
曾经在举花时有所领悟,
而如今持钵乞食,随缘而行。
商山的雪覆盖了我的鞋,
灞水的风声呼啸着我的船。
谁来怜悯我辛苦的修行,
请施予我一囊的钱财。
注释:
- 汤休:指唐代诗人汤显祖,以其诗句著称。
- 鲁祖:指鲁宗,可能指的是鲁迅或相关的禅宗人物,强调对禅理的参悟。
- 举花:指举手示意,象征领悟或顿悟。
- 持钵:佛教中乞食的方式,象征修行者的生活。
- 商山:位于陕西,常作诗歌中的意象,寓意寒冷和孤独。
- 灞水:指灞河,流经西安,常在古代诗歌中出现,象征自然风光和旅途艰辛。
典故解析:
- 汤显祖及鲁宗: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家、诗人,鲁宗则可能是指某位禅师或代表性人物,二者均代表了文化与哲学的追求。
- 举花和持钵:分别象征了诗人对生活的领悟与对佛教修行的依赖,展现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韩驹,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乞求资金时,表露出他对修行的执着及对他人施舍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修行者的普遍冷漠。
诗歌鉴赏:
《送聪师往蜀中乞钱》通过对诗人内心修行与外部求助的对比,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与对人性关怀的追求。开头两句,作者提及了对汤显祖诗句的学习和对鲁祖禅理的参悟,表明他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哲学思考。而“举花曾有省,持钵尚随缘”则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领悟与佛教教义的理解,展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
然而,随着“雪满商山屦,风号灞水船”的描绘,诗人所面临的自然严酷和生活困境愈加明显,形成了对比,突显出修行者的艰辛与孤独。最后一句“谁怜功行苦,乞与一囊钱”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世人关怀的渴望与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深刻反映了人在追求精神的同时,依然不得不面对物质的现实。
整体而言,诗歌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出一种禅意的超然与对人性关怀的深思,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共鸣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早学汤休句”:表示他早就学习了汤显祖的诗句,强调文化修养。
- “中参鲁祖禅”:意指他在参悟鲁宗的禅理,展示其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 “举花曾有省”:在举花时有所领悟,暗示灵性上的觉醒。
- “持钵尚随缘”:持钵乞食,暗示修行者随缘而行,强调命运的无常。
- “雪满商山屦”:描绘自然环境的严酷,反映出诗人所处的困境。
- “风号灞水船”:风声呼啸,暗示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谁怜功行苦”:对他人冷漠的感慨,揭示内心的苦楚。
- “乞与一囊钱”:直接表达对物质支持的渴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早学…句”和“中参…禅”,形成工整的句式。
- 意象:雪、风、水等自然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与环境氛围。
- 隐喻:通过比喻修行与生活的对比,揭示了深层次的哲理。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精神修行的追求与对物质施舍的渴望,反映了人在追求理想与生存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雪:象征严酷的环境,反映出孤独与艰难的修行生活。
- 风:暗示旅途的艰辛,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漂泊感。
- 钵:代表佛教修行者的生活方式,强调随缘而行的哲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驹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汤休”指的是哪位著名文化人物? A) 唐代诗人
B) 宋代词人
C) 明代戏剧家 -
“持钵尚随缘”中的“钵”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佛教徒乞食的器具
C) 一种食物
答案:
- B) 宋代
- C) 明代戏剧家
- B) 佛教徒乞食的器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将韩驹的《送聪师往蜀中乞钱》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两者都探讨了离别与旅途的主题,但韩驹更强调个人的修行与乞求,王维则着重于友谊与远行的情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送聪师往蜀中乞钱》的意境与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