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弄珠亭春望 文同 〔宋代〕 岸柳无毵毵,春醲物象酣。 烟云分极浦,舟楫聚回潭。 上水鱼千万,眠沙雁两三。 遥怀无可奈,长是寄城南。
白话文翻译:
岸边的柳树不再垂下细长的枝条,春意浓郁,万物景象显得沉醉。 烟云在遥远的水边分开,船只聚集在回旋的潭水中。 上游有成千上万的鱼儿,沙滩上只有两三只熟睡的雁。 遥远的思念无法抑制,常常寄情于城南。
注释:
- 毵毵(sān sān):形容柳枝细长下垂的样子。
- 春醲(chūn nóng):春意浓郁。
- 物象酣(wù xiàng hān):指万物景象显得沉醉。
- 极浦(jí pǔ):遥远的水边。
- 舟楫(zhōu jí):船只。
- 回潭(huí tán):回旋的潭水。
- 上水(shàng shuǐ):上游。
- 眠沙(mián shā):沙滩上熟睡。
- 遥怀(yáo huái):遥远的思念。
- 无可奈(wú kě nài):无法抑制。
- 寄城南(jì chéng nán):寄情于城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创作于文同在某个春日登高望远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登高远望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诗中的“遥怀无可奈,长是寄城南”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情感常常寄托于城南,可能是诗人心中某个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登高远望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中“岸柳无毵毵”一句,以柳树的形态变化暗示了春天的到来,而“春醲物象酣”则进一步以春意的浓郁来描绘万物沉醉的景象。后两句通过对烟云、舟楫、鱼群和雁鸟的描绘,构建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最后两句“遥怀无可奈,长是寄城南”,直接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情感常常寄托于城南,可能是诗人心中某个特定的地点或人物。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亲友的深切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岸柳无毵毵”:岸边的柳树不再垂下细长的枝条,暗示春天的到来。
- “春醲物象酣”:春意浓郁,万物景象显得沉醉。
- “烟云分极浦”:烟云在遥远的水边分开,形成一幅远景。
- “舟楫聚回潭”:船只聚集在回旋的潭水中,形成一幅近景。
- “上水鱼千万”:上游有成千上万的鱼儿,生动描绘了水中的生物。
- “眠沙雁两三”:沙滩上只有两三只熟睡的雁,形成静谧的画面。
- “遥怀无可奈”:遥远的思念无法抑制,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 “长是寄城南”:常常寄情于城南,可能是诗人心中某个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修辞手法:
- 拟人:“春醲物象酣”中的“酣”字,赋予春意以人的沉醉状态。
- 对仗:“烟云分极浦,舟楫聚回潭”中的“分”与“聚”,“极浦”与“回潭”形成对仗。
- 比喻:“岸柳无毵毵”中的“毵毵”形容柳枝细长下垂的样子,形成比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诗中的自然景物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诗人展现了春日的美好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岸柳:春天的象征,暗示季节的变化。
- 春醲:春意的浓郁,描绘万物沉醉的景象。
- 烟云:远景的描绘,形成朦胧的美感。
- 舟楫:近景的描绘,形成动态的美感。
- 上水鱼:生动描绘水中的生物,形成丰富的画面。
- 眠沙雁:静谧的画面,形成对比的美感。
- 遥怀:诗人情感的表达,形成情感的寄托。
- 城南:诗人情感的寄托,可能是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岸柳无毵毵”中的“毵毵”形容的是什么? A. 柳枝细长下垂的样子 B. 柳枝粗壮的样子 C. 柳枝枯萎的样子 D. 柳枝茂密的样子
-
诗中“春醲物象酣”中的“酣”字赋予了什么以人的沉醉状态? A. 春天 B. 万物 C. 景象 D. 春意
-
诗中“遥怀无可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思念 D. 无奈
答案:
- A
- D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以春日为背景,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亲友的思念。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文同《弄珠亭春望》与杜甫《春望》:两者都以春日为背景,但文同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亲友的思念,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文同诗歌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