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前人祈雨未应二首》

时间: 2025-01-19 18:56:27

交秋苦旱走疲农,惟合投忱地府龙。

里社相师凭梵呗,山川无语笑盲聋。

忍教地宝罹枯渴,安得天机捷应舂。

联日定劳君眼力,雨晴只隔望春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交秋苦旱走疲农,惟合投忱地府龙。
里社相师凭梵呗,山川无语笑盲聋。
忍教地宝罹枯渴,安得天机捷应舂。
联日定劳君眼力,雨晴只隔望春峰。

白话文翻译:

在干旱的秋季,农民们因为缺水而疲惫不堪,只能仰望地府的龙神,祈求雨水。乡里的神明相互依靠着佛教的咒语,而山川却默默无语,嘲笑那些盲目和聋哑的人。忍心让大地的宝藏遭受干渴,怎么能指望天的机灵能快速应允呢?日复一日,辛劳的农民眼中只有期待,雨水和晴天之间只隔着远望的春峰。

注释:

  • 交秋:指秋天的交替时期,特别是指农作物成熟的时节。
  • 苦旱:严重干旱。
  • 地府龙:指代表土地与雨水的神灵。
  • 里社:地方神明所在的社庙,信仰的象征。
  • 梵呗:佛教的咒语。
  • 地宝:指地下的宝藏、农作物。
  • 捷应舂:快速回应,及时下雨。
  • 春峰:春天的山峰,象征着希望。

典故解析:

  1. 地府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能掌管水的神祇,代表着降雨的力量。
  2. 梵呗:源于佛教,常用来祈求平安与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依赖。
  3. 春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暗示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受到推崇。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正值干旱时期,农民面临歉收的困境。诗人在此情境中,表达了对天神的祈求和对自然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干旱带来的苦恼,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辛劳与无奈,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依赖。全诗从“交秋苦旱”开始,便直指主题,展现出农民因为干旱而疲惫的景象。接着,“惟合投忱地府龙”表达了对神灵的寄托,显示出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力与渴望。

“里社相师凭梵呗”一句,通过对乡里神明的描绘,展现了传统信仰中的团结与依赖。而“山川无语笑盲聋”则揭示了自然的冷漠,强调了人们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奈。最后两句“忍教地宝罹枯渴,安得天机捷应舂”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大地与雨水的渴求,透出一种急切的希望与期待。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交秋苦旱走疲农:描绘了秋天干旱的情景,农民因干旱苦于生计而疲惫不堪。
  2. 惟合投忱地府龙:表达了对地府龙的祈求,希望神灵能降雨解渴。
  3. 里社相师凭梵呗:地方的神明通过佛教的咒语相互依靠,共同祈求雨水。
  4. 山川无语笑盲聋:自然界对人类的祈求并不回应,嘲笑那些无法听到自然声音的人。
  5. 忍教地宝罹枯渴:忍心让土地的宝藏遭受干渴,强调自然的严酷。
  6. 安得天机捷应舂:对天的神灵的期望,指望能快速回应人们的祈求。
  7. 联日定劳君眼力:日复一日,辛劳的农民只能期待着雨水的到来。
  8. 雨晴只隔望春峰:雨水与晴天之间,只隔着人们对春天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雨晴只隔望春峰”与前面的句子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的冷漠比作“无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隔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无奈与渴求,表达了农民在干旱时节的苦恼与对丰收的期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收获与期待,但在这里却因干旱而显得沉重。
  2. :代表着水与雨,象征着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3. :地方神明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信仰的依赖。
  4. 山川:自然界的象征,表现出自然的广袤与无情。
  5. 春峰:象征着希望与未来,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交秋苦旱”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情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惟合投忱地府龙”中的“地府龙”代表什么? A. 山神
    B. 水神
    C. 风神
    D. 火神

  3. 诗中提到的“联日定劳君眼力”意思是? A. 期待丰收
    B. 盼雨水
    C. 感怀自然
    D. 追求快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陈著的这首诗则更专注于个人的生活困境,反映了更为细腻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