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
作者:李洞
敲驴吟雪月,谪出国西门。
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
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送别贾岛时的感受。诗人敲打驴子,吟唱着与雪月相关的诗句,贾岛被贬谪,出门往西去。行走在长江边,江水的影子伴随着他,愁苦的情绪如同深水般无法自拔。手里拿着竹杖经过竹寺,琴谱仍在花村中。饥饿时拾起山上的松子,谁能知道贾岛是贾傅的孙子呢?
注释:
- 敲驴:指敲打驴子,可能是指诗人在旅途中,驴子是常见的交通工具。
- 吟雪月:吟唱与雪和月亮有关的诗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情感的抒发。
- 谪出:被贬谪,指贾岛被迫离开故乡。
- 长江影:长江的倒影,象征着旅途的孤独与惆怅。
- 汨水魂:汨水,指流动的水,代表诗人的灵魂与愁苦。
- 筇:竹杖,用于行走的工具。
- 琴典:琴谱,指音乐作品的书写。
- 饥拾山松子:因饥饿而在山中拾取松子,表现生活困苦。
- 贾傅孙:贾岛的祖父贾谊,文人世家背景的暗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友人的送别与思念,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贾岛被贬谪之时,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心与惋惜,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动荡和文人所承受的压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敲驴吟雪月”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贾岛人生境遇的同情。开头两句直接引入主题,轻松的场景与沉重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两句,长江的影子与作者的愁苦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氛围。诗中的意象变化丰富,从驴到江水,再到竹寺与花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暗示了与贾岛的共同经历与情感联系。最后两句通过饥饿的细节,反映了生活的艰辛,同时以轻松的口吻提到贾傅的身份,增添了诗歌的幽默感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敲驴吟雪月: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轻松的情境,暗示着他内心的惆怅。
- 谪出国西门:明确了贾岛的贬谪身份,加深了送别的背景。
- 行傍长江影:长江的影子象征着孤独和无奈,诗人行走在江边,内心愁苦。
- 愁深汨水魂:愁绪如同深水,难以自拔,表现出诗人的感伤。
- 筇携过竹寺:提到竹杖,表示旅途中的艰辛,竹寺是一个宁静的场所,形成对比。
- 琴典在花村:琴谱的存在仿佛在提醒诗人仍有美好的事物,生活仍需继续。
- 饥拾山松子:生活的艰难,诗人不得不拾松子果腹,体现出对生存的无奈。
- 谁知贾傅孙:用轻松的口吻介绍贾岛的身份,增强了诗歌的幽默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敲驴吟雪月”与“谪出国西门”,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长江与松子等意象交织,形成丰富的画面感。
- 比喻:将愁苦比作深水,形象生动,深入人心。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友情与送别的主题,表达了对贾岛的深切关怀与惋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生活细节,诗人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江:象征着流动与无尽的思念。
- 雪月:代表着纯洁与美好。
- 竹寺:宁静的场所,象征着内心的平和。
- 松子:代表着生活的艰辛与求生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洞是哪一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明代
- C. 唐代
- D. 元代
-
“敲驴吟雪月”中的“敲驴”主要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愁苦
- D. 兴奋
-
诗中提到的“贾傅孙”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后代?
- A. 贾谊
- B. 贾宝玉
- C. 贾岛
- D. 贾平凹
答案:
- C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别》:王维
诗词对比:
与李洞的《赋得送贾岛谪长江》相比,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送别的主题,但王勃的诗更加豪放,强调了理想与抱负,而李洞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生活的困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