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六十
作者: 释广闻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适间从僧堂中来,人人如白衣拜相。
少间从法堂下去,个个如昼锦还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在僧堂中来访的情景,人人都像白衣天使般恭敬地拜见;而当离开法堂时,每个人又像从白昼的锦绣中归来,神采奕奕。
注释:
字词注释:
- 适间:适时、适合的时间。
- 僧堂:僧侣聚集和修行的地方。
- 白衣:象征纯净、虔诚的人。
- 拜相:恭敬地见面。
- 法堂:佛教讲经说法的场所。
- 昼锦:白昼中华丽的锦绣,象征美好和荣耀。
- 还乡:回到故乡,暗示归来的喜悦。
典故解析: “白衣”与“昼锦”在佛教中常用来象征修行者的清净与智慧,表现出一种高尚的品德与回归的喜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广闻,宋代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独特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多反映佛教思想,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僧堂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僧侣们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灵升华与归属感。通过对比描绘,抒发了对宗教生活的认同与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僧侣在僧堂与法堂之间的转变,强调了宗教生活的庄严与神圣。诗中“人人如白衣拜相”的描写,给人一种恭敬与虔诚的氛围,反映了修行者对佛法的崇敬。“个个如昼锦还乡”的意象则展现了修行后的人们满载而归的喜悦,象征着心灵的富足与满足。
诗的结构简洁而内涵丰富,通过简单的场景描绘,传达了深刻的佛教哲理:修行不仅是身体的行为,更是心灵的归宿。整体上,诗歌展现了和谐、宁静的宗教氛围,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适间从僧堂中来:在适当的时机,从僧侣的聚集之地走出,暗示修行生活的日常。
- 人人如白衣拜相:每个人都如同身着白衣的使者,表现出对佛法的尊重和对彼此的敬意。
- 少间从法堂下去:短暂的时间后,从讲经说法的地方走出。
- 个个如昼锦还乡:每个人都像从灿烂的锦衣中归来,象征经历了智慧的启迪,心灵得到了升华。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从僧堂中来”和“从法堂下去”的对比,展示了修行者在不同场合的心境变化。
- 比喻:将修行者比作“白衣”和“锦”,增强了诗的意象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僧侣的生活场景,表达对宗教修行的敬仰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衣:象征纯洁、虔诚,代表修行者的高尚情操。
- 昼锦:代表光辉灿烂的成果,象征修行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 还乡:暗示内心的归属感,表明对佛法的认同与归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衣”象征什么?
- A. 虔诚
- B. 富贵
- C. 忍耐
- D. 难忘
-
“昼锦”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贫穷
- B. 富饶
- C. 光辉与荣耀
- D. 难忘的回忆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反映佛教智慧的经典文献。
- 《无常歌》:探讨人生短暂与无常的诗作。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对比:两者都展现了人们在不同场合的情感,但释广闻的诗更侧重于宗教修行的内心感受,而白居易则通过自然景色反映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介绍古代诗词的背景与解读。
- 《佛教文化与诗歌》:探讨佛教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