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相思 愁
春已深。梦已醒。才下眉窝又上心。愁来真不明。针也停。笔也停。乱似蚕丝织未成。满怀多少情。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深了,梦也醒来了。刚刚从眉头下滑的愁绪又重新涌上心头。愁绪真是难以理解。针线也停了,笔也停了,心情就像未织成的蚕丝那样混乱。心中满是难以言喻的情感。
注释:
- 春已深:春天已经过了大半,寓意时间的流逝。
- 梦已醒:从梦中醒来,暗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现实的愁苦再现。
- 眉窝:指眉头,表示忧愁在眉间积聚。
- 愁来真不明:愁绪的来源不明,内心感到困惑。
- 针也停,笔也停:形容因愁绪而无法继续工作或创作。
- 乱似蚕丝织未成:比喻内心的感情杂乱无章,像未完成的蚕丝织品。
- 满怀多少情:表达心中积蓄的感情无法言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濮文绮,清代女诗人,其作品多表达对情感的细腻感受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她的诗风柔和,往往蕴含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长相思 愁》创作于清代,作者在春天的季节里,面对自然的美好却又因内心的愁苦而感到矛盾,反映出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对立。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展现了清代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和敏感。诗的开头“春已深”不仅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随着“梦已醒”的转折,揭示了作者从梦境回到现实的瞬间,愁绪随之而来,令人感到无奈与困惑。
作者通过“针也停,笔也停”来表现由于愁苦而无法专注的状态,显示出她对生活的敏感和情感的真实。接下来的“乱似蚕丝织未成”,运用比喻手法,将愁绪比作未完成的蚕丝,形象地描绘出内心的纷乱与无奈。最后一句“满怀多少情”更是将情感的复杂性提升到高潮,令人深思。
全诗在语言上流畅优美,情感真挚,既有个人的细腻感受,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生哲理,展现了女性的柔情与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已深:春天的景色愈发浓烈,暗示内心的情绪也愈加深重。
- 梦已醒:梦境的破灭带来现实的思考,愁绪随之而来。
- 才下眉窝又上心:愁绪似乎一刻也不曾离开,始终萦绕心头。
- 愁来真不明:对愁苦的来源感到无从理解,情感的复杂难以言表。
- 针也停,笔也停:因为愁苦而无法继续手中的工作,表现出深深的无奈。
- 乱似蚕丝织未成:内心的情感杂乱无章,等待整理。
- 满怀多少情:无尽的情感堆积在心头,难以释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绪比作未织成的蚕丝,形象生动。
- 对仗:句子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针也停,笔也停”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愁苦展开,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刻体悟与无奈,揭示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复杂性。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愁苦与生活的交织,令人感同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但在这里却与愁苦相伴。
- 梦:代表着美好的幻想与现实的冲突。
- 针笔:象征着创作和生活的工具,因愁苦而停滞。
- 蚕丝:象征着情感的复杂与未完成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已深”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时间的流逝
- B. 季节的变化
- C. 愁苦的加深
-
“针也停,笔也停”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A. 开心
- B. 无奈
- C. 忙碌
-
诗中“乱似蚕丝织未成”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心情的复杂
- B. 生活的忙碌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可以将濮文绮的《长相思 愁》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女性在情感上的细腻感受,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倾向于对失去的追忆与思念,而濮文绮则更强调愁苦的复杂性与内心的挣扎。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