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山行》

时间: 2024-12-29 17:57:49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鲁山山行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鲁山行走时的感受,适合与自然的情怀相契合,千山之间高低起伏。美丽的山峰随处可见,幽静的小路让人感到迷惘。霜降之时,熊爬上树木,树林空旷,只有鹿在溪水边饮水。人家的住处在哪里呢?只听得远方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适与:适合和
  • :满足,愉快
  • 千山高复低:形容山的高低起伏
  • 好峰:美丽的山峰
  • 幽径:幽静的小路
  • 独行迷:独自一人走在路上迷了路
  • 霜落:霜降
  • 熊升树:熊爬上树
  • 林空:树林空旷
  • 人家在何许:人家在什么地方
  • 云外一声鸡:在云外传来一声鸡鸣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东皋,晚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描绘山水田园的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游历鲁山时,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宋代,文人对山水的追求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梅尧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鲁山山行》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开篇的“适与野情惬”,便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感。千山的高低变化,展现出鲁山的雄伟与秀美,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起伏。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提到“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惘与探索。

接下来的“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则描绘出一个生动的自然图景,霜降时节,熊在树上,鹿在溪边,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和谐。最后一问“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则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仿佛在寻找一个归属的地方。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的壮丽,也有人的渺小,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适与野情惬”:自然的情感与我相契合,感到愉快。
  • “千山高复低”:山脉的高低起伏,呈现出壮丽的景观。
  • “好峰随处改”:美丽的山峰随时变化,增添了景色的多样性。
  • “幽径独行迷”:在幽静的小路上独自一人行走,感到迷惘。
  • “霜落熊升树”:霜降时,熊爬上树木,描绘出秋冬的季节特征。
  • “林空鹿饮溪”:树林空旷,鹿在溪边饮水,展现生动的自然场景。
  • “人家在何许?”:人们居住的地方在哪里?引起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 “云外一声鸡”:远方传来一声鸡鸣,为诗增添了生活气息。

修辞手法

  • 对比:山的高低与人的迷惘形成对比,突显自然的伟大。
  • 拟人:如“熊升树”,使得动物具有了生动的形象。
  • 意象:山、霜、鹿、鸡等意象,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图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雄伟和人生的起伏。
  • :代表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 :象征着野性的力量与自然的生动。
  • 鹿:象征着纯真与宁静。
  • :代表着人类的生活气息和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千山高复低”指的是什么?
    A. 山的高度变化
    B. 人的心情变化
    C. 田地的起伏
    答案:A

  2. “人家在何许?”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生活的烦恼
    B. 自然的美好
    C. 人类的归属
    答案:C

  3. 诗中“霜落熊升树”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特征?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冬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对比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梅尧臣更多地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王维则表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