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中上人卷》
时间: 2025-01-14 00:41: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中上人卷
梅尧臣
生平多交友,常恨会遇稀。
每念相笑语,昨是今或非。
重惜向时游,出处苦乖违。
从今傥有酒,莫问梨粟微。
前夕呼我饮,遣奴来扣扉。
暗犯风雪往,醉脱冠服归。
夜来新霁月,清吐万里辉。
刘郎戴幅巾,江叟披褐衣。
相过无百步,谁虞窃诃讥。
三家苦循环,但知具甘肥。
白话文翻译:
我一生交友众多,却常常觉得相聚难得。
每当我想起曾经的欢声笑语,往日的情景与现在相比总是不同。
我更加珍惜当时的游玩时光,出入之间总是苦涩而有违。
从今往后如果还有酒喝,别再问我梨和粟的微薄。
昨晚你请我喝酒,派人来敲我的门。
我在风雪中走去,醉了的时候脱下了帽子和衣服回家。
昨夜新雪过后,明月清晰地洒下万里辉煌。
刘郎系着头巾,江叟披着粗衣。
我们相遇不过百步,谁会在意窃窃私语的讥讽呢。
三家人都在痛苦的循环中,只有知道丰腴的甘甜。
注释:
- 生平多交友:一生交往朋友很多。
- 会遇稀:相聚的机会少。
- 每念相笑语:每当想到曾经的欢声笑语。
- 重惜向时游:更加珍惜那时的游玩。
- 傥有酒:如果有机会再喝酒。
- 梨粟微:梨和粟都是微薄的食物,暗指生活的简单。
- 暗犯风雪往:在风雪中偷偷走去。
- 醉脱冠服归:喝醉了,脱下帽子和衣服回家。
- 新霁月:新雪过后,明月高悬。
- 谁虞窃诃讥:谁会在意别人窃窃私语的讥讽。
- 三家苦循环:三家人都在困扰的循环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汝弼,号青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梅尧臣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并称为“苏梅黄”。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友人深情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晚年,正值人生沉浮之时,面对人生的孤独与交友的渴望,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答中上人卷》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诗作,诗中流露出对友谊的珍重和对人生的反思。梅尧臣以交友多、会面稀为切入点,反映了他对友人相聚的渴望与对往昔轻松时光的深切怀念。诗的前半部分,回忆往昔的欢愉,字里行间展现出对友谊的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而后半部分,则转向现实,描绘了他在风雪中的醉归,以及夜月下的清辉,显示出即使在孤独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诗中“夜来新霁月,清吐万里辉”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月光的清辉象征着希望和光明。梅尧臣通过描绘夜景与自身的醉态,表达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虽然面对生活的无常,他依然选择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整首诗在抒发对友谊的眷恋与怀念时,也寄托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哲思,令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温暖与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平多交友,常恨会遇稀:表达了诗人一生交往朋友众多,但相聚的机会却很少,流露出对友谊的渴望。
- 每念相笑语,昨是今或非:每当回忆起与朋友的欢声笑语,感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 重惜向时游,出处苦乖违:珍惜当时的游玩时光,出门在外却感到痛苦与不适。
- 从今傥有酒,莫问梨粟微:未来若有机会再喝酒,不必在意生活的贫乏。
- 前夕呼我饮,遣奴来扣扉:朋友邀请饮酒,派人来敲门的情景描绘。
- 暗犯风雪往,醉脱冠服归:在风雪中醉酒回家,表现出不拘小节的洒脱。
- 夜来新霁月,清吐万里辉:描绘清澈的夜空与明亮的月光,象征希望与美好。
- 刘郎戴幅巾,江叟披褐衣:提及友人形象,展现朴素生活。
- 相过无百步,谁虞窃诃讥:在短短的路程中,谁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
- 三家苦循环,但知具甘肥:揭示三家人在生活困境中的循环,强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生平多交友,常恨会遇稀”,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夜来新霁月,清吐万里辉”,用自然景象来映衬诗人的情感。
- 拟人:月光“吐辉”,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对友谊的珍惜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保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友谊:贯穿全诗,象征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 风雪: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困扰。
- 明月:象征希望与光明,反映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生平多交友”,诗人对交友的态度是什么? A. 觉得交友太多
B. 觉得交友很重要
C. 不在乎交友 -
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 友谊的珍惜
B. 生活的富裕
C. 风雪的影响 -
诗中提到的“夜来新霁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 A. 生活困苦
B. 希望与光明
C. 友谊的淡薄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苏轼的诗歌在表现友谊与人生感悟时,均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但梅尧臣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苏轼则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与豪放的气魄。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选读》
- 梅尧臣相关传记及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