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
时间: 2025-01-01 13:49: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水今尚浅,涉马不及鞯。
岸口出近郭,野径通平田。
行行渡小桥,决决响细泉。
万木荫古殿,一灯明象筵。
长廊颜頵碑,字体家法传。
空堂裴相真,白髯垂过咽。
名迹两不灭,岂独画与镌。
高僧凿崖腹,建阁将云连。
秘此龙鸾迹,足使臣仆虔。
修竹间长松,森卫若被坚。
是必神物护,禹穴空岁年。
饭讫过山后,井傍携名煎。
探幽偶转谷,忽视昭亭巅。
蔓草不识名,步侧时得牵。
幽禽声各异,可辨唯杜鹃。
似惊俗客来,聒聒两耳边。
弊庐隔城堞,畏暮遽言还。
道逢张罗归,鸟媒兼死悬。
遂同山梁雉,令我复喟然。
聊追一日事,书以为短篇。
白话文翻译
溪水如今仍然很浅,马经过时水面不及鞍。
岸边可以直接通向城郭,野径通向平坦的田野。
走着走着渡过小桥,细泉流声清脆悦耳。
万木荫蔽着古老的殿堂,一盏灯火映照着象筵。
长廊上刻有颜真卿的碑文,字迹传承着家族的书法。
空荡的堂中,裴相的真迹挂在墙上,白须垂至喉间。
名迹不朽,岂止于画和雕刻而已。
高僧凿穿山崖,阁楼直通云端。
这里藏有龙鸾的足迹,足以让臣仆恭敬。
修竹间长松,森森如同铁壁。
一定有神灵护佑,这里空旷的岁月使人怀念。
吃过饭后走过山后,井边带着名煎的食物。
偶然探幽转入山谷,忽然看到昭亭的顶端。
蔓草不知名,走路时偶尔被牵。
幽鸟的声音各不相同,能辨认的只有杜鹃。
似乎惊动了世俗的客人,聒噪声在耳边回响。
简陋的茅屋隔着城墙,怕天色已晚匆匆言归。
路上遇到张罗归的人,鸟媒也死了悬在空中。
于是同山梁的雉鸟,令我再次感到惆怅。
聊追忆这一天的事情,写下这短篇作为纪念。
注释
- 涉马不及鞯:涉水时,马的腹部不被水淹没。
- 象筵:古代用来祭神的席子,象征庄重、神圣。
-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被后世传颂。
- 龙鸾: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高贵和神秘。
- 禹穴:指大禹治水的地方,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宗尧,号天池,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描写身边的景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梅尧臣与其弟游历时,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与感慨。写作时,诗人游览了一个古老的寺庙,感受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自然的宁静。
诗歌鉴赏
《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文化底蕴的诗作。全诗展现了诗人与弟弟在溪边游玩的情景,描绘了溪水、野径、古殿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的开头以“溪水今尚浅”引入,描绘了溪水的清浅和游玩的轻松氛围,接着描述了岸边的自然环境和小桥的细腻流水声,传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随后,诗人转入对古殿的描写,强调了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历史的传承,通过描述颜真卿的碑文和裴相的真迹,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怀念。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细致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幽禽声各异,可辨唯杜鹃”一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敏感与热爱。整首诗不仅是游玩的记录,更是对自然与历史的深情回望,诗人通过与弟弟的同行,加深了情感的交流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水今尚浅,涉马不及鞯:溪水依然很浅,马过时水面不淹没马鞍,表达轻松的游玩情景。
- 岸口出近郭,野径通平田:岸边通向城市,野路通往田地,展示了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 行行渡小桥,决决响细泉:行走时渡过小桥,泉水清脆的声音,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万木荫古殿”形容古殿被自然环境所环绕,增强了渲染效果。
- 对仗:如“长廊颜頵碑,字体家法传”,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着自然的清纯与流动。
- 古殿:代表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 杜鹃: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与自然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碑文是由谁所刻的?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苏轼
D. 杜甫 -
“幽禽声各异”中的“幽禽”主要指的是? A. 仅指杜鹃
B. 各种鸟类的声音
C. 只有夜晚出现的鸟
D. 所有的鸟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赞美自然
B. 追忆历史
C. 反映生活的乐趣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颜真卿
- B. 各种鸟类的声音
-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王维的作品对比:梅尧臣的诗歌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和人文情怀,而王维则以山水诗著称,强调自然的壮丽与身心的和谐,二者在主题和风格上各具特色,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梅尧臣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提供背景分析。
- 《唐诗三百首》:对比唐诗与宋诗的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