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潇洒岩居畔,结茅惟一庵。
清风销暑气,寂寞少人贪。
幽有鸟声碎,禅无衲子参。
斋馀林下去,华雨落毵毵。
白话文翻译:
在清幽的岩石旁,我悠然自得地居住,只建造了一间茅草屋。
清风吹拂,驱散了夏日的炎热,寂静的环境中很少有人贪恋这里。
偶尔传来鸟儿轻巧的啼鸣,禅房里也没有僧人来参访。
吃过斋饭后,我走到林下,感受着华丽的雨水轻轻落下,像毯子一样铺开。
注释:
- 潇洒:形容人或事物的洒脱、自由自在。
- 岩居:指在山岩边居住。
- 结茅:用茅草搭建房屋。
- 庵:指寺庙或隐居处。
- 销:消散。
- 贪:此处指贪恋、留恋。
- 幽:指幽静、深远的地方。
- 鸟声碎:形容鸟鸣声细小而清脆。
- 禅: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
- 衲子:指和尚、僧人。
- 斋馀:吃过斋饭后。
- 华雨:形容雨水如花般美丽。
典故解析:
- 岩居:隐士生活的象征,表明作者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这与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有密切关系。
- 清风:常用意象,象征清新的气息和舒适的环境,反映出诗人渴望宁静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净端,宋代高僧,以诗词闻名,主张清静无为,提倡隐居生活。他的诗作常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之时,表现了他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世俗的逃避。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反映出当时文人对自然与心灵和谐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自述》以清新的自然景色和淡淡的孤寂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开篇“潇洒岩居畔,结茅惟一庵”便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选择在岩石旁搭建一间茅屋,体现了他对世俗的远离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清风销暑气,寂寞少人贪”,则通过清风的轻拂和少有人来访的环境,反映出一种清凉的气息和内心的宁静。诗中的“幽有鸟声碎”,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声音,也暗示着诗人心中对自由与灵动的追求。
最后两句“斋馀林下去,华雨落毵毵”则以细腻的描写,将诗人的生活场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雨水如毯般轻柔落下,给予人一种温柔的感觉,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与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世的超脱。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正是许多文人所追求的心灵归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潇洒岩居畔:在岩石旁,生活显得洒脱自在。
- 结茅惟一庵:仅仅搭建了一间茅草屋,突显简朴。
- 清风销暑气:清风拂面,消除了夏日的炎热,营造清凉的氛围。
- 寂寞少人贪:周围环境清静,很少有人留恋这里,表现孤独的生活状态。
- 幽有鸟声碎:偶尔有鸟鸣声传来,生动自然。
- 禅无衲子参:禅房里没有僧人来访,强调清静。
- 斋馀林下去:吃过斋饭后,走到树林下,体现日常生活。
- 华雨落毵毵:雨水如花般轻柔落下,表达宁静之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华雨落毵毵”,将雨水比作华丽的毯子,增加了诗的意境。
- 对仗: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鸟声碎,赋予鸟鸣以生命感,使整个环境显得生动。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隐士的清静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人世喧嚣的淡漠与对孤独的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象征隐逸与坚韧。
- 庵:代表简朴的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 清风:象征自然的舒适与心灵的清净。
- 鸟声:象征自由与自然的生机。
- 华雨:象征生命的滋润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居所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A. 石头
B. 茅草
C. 木材 -
诗中“清风销暑气”表现了什么样的环境? A. 炎热
B. 清凉
C. 湿润 -
诗人对“寂寞少人贪”的态度是? A. 喜欢
B. 讨厌
C. 无所谓
答案: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贾岛《寻隐者不遇》
- 其余与隐居生活相关的诗词。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的生活,强调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
- 贾岛《寻隐者不遇》:表现了对隐士的向往与追寻,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诗词鉴赏入门》
- 《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