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无惭入南巷,高价耸东京。
窗对嵩山碧,庭来洛水声。
门前桃李树,一径已阴成。
白话文翻译:
这次离去有多少荣幸呢?考中进士名声显赫。
不羞愧于南巷之中,身价高昂耸立于东京。
窗前对着嵩山的碧绿,庭院里传来洛水的声响。
门前的桃李树,一条小路已经被阴影覆盖。
注释:
字词注释:
- 几般:多少,几分。
- 鼎足:比喻地位稳固,通常用于形容三方鼎立的局面。
- 无惭:不感到羞愧。
- 南巷:南边的小巷,古时指贫困或低贱的地方。
- 高价:指身价高,地位显赫。
- 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五岳之一,象征高大。
- 洛水:洛河,古代文化名河,寓意文雅和灵动。
- 桃李:桃和李,常用来比喻门生和学生。
典故解析:
- 登科: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的资格,是古代读书人追求的目标。
- 南巷:常用来指代读书人的低贱生活,反映出社会地位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敏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高湘考中进士后,返回故乡探访舅舅的情景,表达了对高湘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诗中渗透着对未来的期望和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湘及第后的荣光与归乡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祝贺与美好祝愿。开篇以“此去几般荣”引出主题,既表达了对高湘考中进士的赞美,也流露出对他未来的期待。接着的“无惭入南巷”则是对比,彰显出高湘从此不再是那个在南巷中默默无闻的人,他的身份和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诗中的自然意象,如“窗对嵩山碧”和“庭来洛水声”,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传达出一种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使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同时,“门前桃李树,一径已阴成”则以桃李树象征着高湘未来的桃李满天下,预示着他将来在学术和人际关系上的成功。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清新,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去几般荣:问离开后能有多少荣光,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登科鼎足名:考中进士,地位稳固,名声显赫。
- 无惭入南巷:不再因身世感到羞愧,彰显身价的提升。
- 高价耸东京:在东京,身价显赫,象征着成就。
- 窗对嵩山碧:窗前看到嵩山的青翠,表现自然之美。
- 庭来洛水声:洛水的声音从庭院传来,增添了诗的意境。
- 门前桃李树:桃李树象征着学生与门徒,暗示未来的成功。
- 一径已阴成:小路已被树阴覆盖,带有宁静和富饶的感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窗对嵩山碧,庭来洛水声”,使用工整的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桃李树比喻学生,象征着未来的成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湘考中进士的祝贺,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情和自然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嵩山:象征高尚、坚定。
- 洛水:代表文化传承和灵动。
- 桃李树:象征学生和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价”指的是什么? A. 高昂的价格
B. 身份地位
C. 物质财富
答案:B -
“窗对嵩山碧”中的“碧”指代什么景象? A. 绿色的山景
B. 蓝色的天空
C. 清澈的湖水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桃李树”象征什么? A. 成功与希望
B. 朋友与友情
C. 自然与宁静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但其主题更偏向于壮丽的景色和豪情,而刘得仁的作品则强调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展现了更为细腻的人情与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