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宣义池亭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暮色绕柯亭,南山幽竹青。
夜深斜舫月,风定一池星。
岛屿无人迹,菰蒲有鹤翎。
此中足吟眺,何用泛沧溟。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暗色笼罩着亭子,南山的幽静竹林显得十分青翠。夜深时,斜靠在船上的明月映照着,风平浪静的池塘里星星闪烁。岛屿上没有人迹,只有芦苇荡中点缀着白鹤的翅膀。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已足够吟唱和观赏,何必再去泛舟于茫茫的大海呢?
注释
- 柯亭:亭子,意指在树木旁边建造的休憩之处。
- 幽竹:幽静的竹林,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 斜舫:斜靠在船上的状态,描述一种悠闲的情景。
- 菰蒲:水边的植物,常见于池塘,象征自然的宁静。
- 鹤翎:指鹤的翅膀,寓意高洁、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约770年-830年),唐代诗人,字子华,号静庵,曾任职于地方官府。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脱俗,常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宿于宣义池亭之时,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华喧嚣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宿宣义池亭》是一首描绘夜晚幽静景色的诗作。诗中通过四个自然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开篇以“暮色绕柯亭”引入,展现了夜色的来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南山幽竹青”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喜爱。夜深时,诗人斜靠着船,享受着月光洒落的宁静,表达了他内心的安逸。
诗的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岛屿上没有人迹,只有自然中的白鹤,诗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吟唱和眺望就已足够,反映出他对浮华世界的拒绝。整首诗在意象上流畅自然,情感上恬淡宁静,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色绕柯亭:夜色渐浓,笼罩着亭子,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南山幽竹青:南山的竹林在暮色中显得青翠欲滴,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 夜深斜舫月:夜深人静,诗人斜靠在船上看月亮,体现了他的闲适。
- 风定一池星:风平浪静,池塘里的星光映照着水面,呈现出一幅静谧的画面。
- 岛屿无人迹:描绘出无人打扰的自然环境,增加了诗的孤独感。
- 菰蒲有鹤翎:水边的植物中,鹤翅轻舞,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 此中足吟眺:在此处吟唱观赏已然满足,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欣赏。
- 何用泛沧溟:在这样的环境中,何必去海上漂流,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暮色绕柯亭”比喻夜晚的宁静。
- 对仗:如“夜深斜舫月,风定一池星”,构成和谐的对称。
- 拟人:通过“鹤翎”使自然生物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增添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本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在宁静中找到内心满足的重要性,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暮色:象征着宁静与安详的时光。
- 南山幽竹: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延续。
- 月与星: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映射出内心的宁静。
- 无人岛屿:象征着孤独与自由,强调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暮色绕柯亭”中的“柯亭”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个亭子
- C. 一座山
-
诗人夜晚斜靠在哪里?
- A. 树下
- B. 船上
- C. 石头上
-
诗中的“菰蒲”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天气现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宿宣义池亭》均表现了对夜晚的描写,前者更多传达思乡情感,后者则强调对宁静自然的享受,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