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退》

时间: 2025-01-06 11:01:52

归臣林间十二春,心安日日是良辰。

家居佛界清凉国,人住仙宫自在身。

无事入山寻阮客,有时击壤助尧民。

虽无高行追先隐,毕究田园乐亦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臣林间十二春,心安日日是良辰。
家居佛界清凉国,人住仙宫自在身。
无事入山寻阮客,有时击壤助尧民。
虽无高行追先隐,毕究田园乐亦真。

白话文翻译:

我在林间度过了十二个春天,心中安宁,每天都觉得是美好的日子。
我的家在佛教的清凉国度,生活在仙宫中感到无比自在。
无事时我进山寻访阮客,有时也会击打泥土帮助尧的百姓。
虽然没有高尚的品行来追求隐居,但田园生活的乐趣依然真实。

注释:

  • 归臣:指归隐之人,指作者自己。
  • 林间:树林之间,指隐居的环境。
  • 佛界:佛教的境界,象征一种清净的生活。
  • 仙宫:神仙的居所,寓意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阮客:阮籍,古代隐士,指隐居的朋友。
  • 击壤:古时的农耕活动,象征辛勤劳动。
  • 尧民:指尧帝时期的百姓,象征理想的社会。

典故解析:

  • 阮籍: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其他隐士一同代表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潮。
  • :尧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明君,代表着理想的统治者和社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子升,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早年曾任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辞官隐居。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暑退》写于姜特立隐居生活期间,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中表达了他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暑退》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透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平淡安宁生活的追求。首句“归臣林间十二春”,引入了作者的隐居生活,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受到岁月的静好。接下来的“心安日日是良辰”,更是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生活的美好。

“家居佛界清凉国,人住仙宫自在身”,则描绘了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像是在佛教的世界中,无忧无虑,身心自在。接下来的“无事入山寻阮客”,体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而“有时击壤助尧民”则表现了作者虽隐居却心系社会,愿意为人民出力的情怀。

最后两句“虽无高行追先隐,毕究田园乐亦真”,总结了诗的主题,虽然没有追求高尚的隐居生活,但田园的乐趣依然是真实的,传达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内心安宁的向往。

诗词解析:

  1. 归臣林间十二春:作者在隐居的生活中度过了十二个春天,表明时间的积累和心境的变化。
  2. 心安日日是良辰:每天都觉得是美好的日子,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3. 家居佛界清凉国:生活在理想的环境中,象征着一种心灵的归宿。
  4. 人住仙宫自在身:描绘了无忧无虑的状态,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5. 无事入山寻阮客:强调与友人的情谊,体现隐士生活的社交性质。
  6. 有时击壤助尧民:即使隐居,也关心社会,展现了作者的责任感。
  7. 虽无高行追先隐:承认自己未必追求高尚的隐逸生活,但依然享受田园乐趣。
  8. 毕究田园乐亦真:田园生活的真实和快乐,是诗的终极思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家居佛界清凉国,人住仙宫自在身”,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清凉国”和“仙宫”,塑造了理想化的生活画面。
  • 排比:多次使用“无事”“有时”,强调隐居生活的宁静。

主题思想:

《暑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同时展现了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通过描绘理想的田园生活,传达出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林间:象征自然与隐逸,代表着诗人心灵的栖息地。
  • 佛界:象征一种清净的理想生活,体现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 仙宫:象征自由与无忧的生活状态,表达对理想化生活的向往。
  • 阮客:代表志同道合的朋友,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田园:象征真实而简单的生活,反映出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阮客”指的是谁? A. 隐士朋友
    B. 诗人
    C. 政府官员

  2. 诗中提到“家居佛界”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追求物质
    B. 清净生活
    C. 忙碌的工作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向往田园生活与内心平和
    C. 关注战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可以将《暑退》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王维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但其诗中更强调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姜特立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魅力》
  • 《隐逸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