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斋》
时间: 2025-01-14 13:29: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斋
作者: 姜特立 〔宋代〕
君斋以寄名,寄斋有何义。
岂非异邦人,偶尔寓斯地。
静观浮世间,何物不是寄。
天地即蘧庐,吾身一邮置。
百年聊托宿,六凿共游戏。
一朝撒手行,妻子却复弃。
实货不随身,主人若个是。
不如饮无何,日应醉乡睡。
四海皆弟兄,何必桑与梓。
若问吾故家,滕公是同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题目是《寄斋》,诗人以“寄”作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和归属的思考。诗人首先提到“君斋”这个寄宿的地方,质疑这个“寄”的意义,感叹人生如寄,身处异乡的人也是暂时借住在这里。静静地观察世间万物,似乎一切都只是寄托。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的住所,而我不过是暂时寄居其中的人。人生百年,终究只是寄宿,随时可能离去。即便有家人,最终也会被抛弃。世俗的财富不能随身而去,真正的主人又是谁呢?不如饮酒消愁,醉卧乡间。四海之内都是兄弟,何必拘泥于故乡的桑梓。如果有人问我故乡在哪里,那滕公就是我的同乡。
注释
- 寄斋:寄宿的地方,表示一种暂时的居所。
- 异邦:外地,异乡。
- 静观:安静地观察。
- 浮世:世间,现实生活。
- 岐庐:指天地,泛指自然环境。
- 百年聊托宿:人生百年,只是暂时寄托。
- 六凿:古代对游戏的称呼,指嬉戏玩耍。
- 撒手行:离开这个世界,去世。
- 桑与梓:指故乡的树木,表示根本和归属。
- 滕公:指滕王阁的滕,历史上有著名的滕公,如滕王李白所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但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姜特立的诗作多表现出对人生和归属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寄斋》创作于作者寄居他乡之时,正是对流离生活的感慨与思考。面对浮世繁华,诗人以寄斋之名,表达人生如梦、暂时寄托的哲理。
诗歌鉴赏
《寄斋》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者通过对“寄”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诗中反复提及“寄”,强调人生在世如同寄宿,既是对生命的感慨,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用“天地即蘧庐”形象地表达了人的生存状态,仿佛整个人生都是一个临时的住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接着,诗人又提到“百年聊托宿,六凿共游戏”,在短暂的生命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游戏般的轻松,却又不免带有一丝悲凉。
在“妻子却复弃”中,诗人直面人生的残酷,亲情在生死面前显得脆弱无力。最后,诗人以“饮无何”来释怀,将心境引向洒脱与放下,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超然态度。整首诗在闲适中透着哲思,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有对世事的淡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斋以寄名:问“君”的住所为何叫做寄斋。
- 寄斋有何义:质疑这个寄斋的真正意义。
- 岂非异邦人:是否是外乡人,在此暂住。
- 偶尔寓斯地:偶然寄宿在这里。
- 静观浮世间:安静地观察浮世。
- 何物不是寄:世间万物都在寄托。
- 天地即蘧庐:天地本身就是一个居所。
- 吾身一邮置:我不过是一个寄居者。
- 百年聊托宿:人生百年,临时寄托。
- 六凿共游戏:与他人嬉戏打闹。
- 一朝撒手行:有一天就离开。
- 妻子却复弃:家人可能会被抛弃。
- 实货不随身:财富无法随身。
- 主人若个是:真正的主人又是谁?
- 不如饮无何:不如喝酒消愁。
- 日应醉乡睡:醉卧乡间,享受人生。
- 四海皆弟兄:天下皆是兄弟。
- 何必桑与梓:何必拘泥于故乡。
- 若问吾故家:如果有人问我的故乡。
- 滕公是同里:提到滕公,表示同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地比作住所,表现人生的短暂。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生如寄,流动而暂时的状态,以及对生活的淡然与超脱。诗人通过对“寄”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现实的观察与感慨,展现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斋:象征寄宿与暂时。
- 天地:象征宽广与无常。
- 妻子:代表亲情与人际关系。
- 酒:象征逃避与解脱。
- 滕公:象征故乡的联系与认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寄斋》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人生的感慨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战争的描述 -
诗中提到的“天地即蘧庐”意指: A. 生活的繁华
B. 人生的短暂
C. 自然的美丽
D. 乡土的情怀 -
诗人认为“妻子却复弃”表达了什么? A. 对爱情的坚定
B. 对亲情的珍视
C. 对生命无常的接受
D. 对家庭的向往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登高》:描绘人生的孤寂与无常,和《寄斋》有相似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