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暮春寄家》

时间: 2024-12-29 16:33:23

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

剑水寺前芳草合,

镜湖亭上野花开。

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

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

意思解释

江南暮春寄家

作者: 李绅 〔唐代〕

原文展示:

雒阳城见梅迎雪,
鱼口桥逢雪送梅。
剑水寺前芳草合,
镜湖亭上野花开。
江鸿断续翻云去,
海燕差池拂水回。
想得心知近寒食,
潜听喜鹊望归来。

白话文翻译:

在雒阳城中看到梅花迎接雪花,
在鱼口桥上遇到雪花送走梅花。
剑水寺前芳草竞相生长,
镜湖亭上野花争相开放。
江边的大雁断断续续地翻飞而去,
海燕偶尔在水面掠过。
想起心中明白寒食节快到了,
静静倾听喜鹊的叫声,盼望亲人归来。

注释:

  • 雒阳: 古代地名,指今陕西省洛阳市。
  •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寒食: 传统节日,纪念介之推,通常在清明节前的一天。
  • 喜鹊: 代表喜庆,常被认为是带来好消息的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字梦阮,号青溪,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同为盛唐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暮春时节,诗人在江南游历时,怀念家乡,寄托对亲人的思念。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人归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江南暮春寄家》是一首描绘江南春景、寄托思乡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梅花与雪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首联以“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开篇,展现了梅花在雪中绽放的生动景象,象征着坚韧与希望。接着,诗人描写了“剑水寺前芳草合,镜湖亭上野花开”,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繁盛与生命力,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欣喜与期待。

中间部分“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则通过云雾与水面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孤寂与思念的氛围,诗人寄情于自然,表现心中的惆怅。最后两句“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将思乡情怀推向高潮,预示着寒食节的临近,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意象清晰,情感真挚,展现了李绅对自然与家乡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家庭的深刻理解。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雒阳城见梅迎雪: 描绘梅花在雪中绽放的美丽场景,象征着坚韧与希望。
  • 鱼口桥逢雪送梅: 表现雪花飘落的情景,与梅花形成鲜明对比,传达时节更替的感觉。
  • 剑水寺前芳草合: 描写春天的草木复苏,生机盎然。
  • 镜湖亭上野花开: 进一步强调春天的美丽,野花的开放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生机。
  • 江鸿断续翻云去: 描绘江边大雁的飞翔,表达了孤独与思念。
  • 海燕差池拂水回: 海燕在水面轻掠而过,展现自由自在的意象。
  • 想得心知近寒食: 自然界的变化引发对寒食节的思考,隐含对家庭的怀念。
  • 潜听喜鹊望归来: 通过静听喜鹊的叫声,表达对亲人归来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次使用对仗,如“梅迎雪,雪送梅”。
  • 比喻: 将自然景物与人情相联系,增强情感的生动性。
  • 拟人: 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的情感,如“潜听喜鹊”。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渴望,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 代表坚韧与高洁,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 代表冷清与孤寂,映衬出梅花的傲然。
  • 春草和野花: 生命与活力的象征,代表春天的生机。
  • 江鸿与海燕: 传达孤独与思念的情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清明节
    • B. 寒食节
    • C. 端午节
  2. “雒阳城见梅迎雪”中的“梅”象征什么?

    • A. 冷酷
    • B. 坚韧与高洁
    • C. 温暖
  3.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色主要是哪个季节的?

    • A. 冬季
    • B. 春季
    • C. 夏季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与家人的思念。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以草为象征,传达对逝去时光与友人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