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绅的《皋桥》
伯鸾憔悴甘飘寓,非向嚣尘隐姓名。
鸿鹄羽毛终有志,素丝琴瑟自谐声。
故桥秋月无家照,古井寒泉见底清。
犹有馀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伯鸾的人,他身心憔悴却甘愿隐居,不愿在纷繁的尘世中显露自己的姓名。鸿鹄的羽毛终究有着远大的志向,而那素雅的丝弦琴瑟则安静地和谐着。旧日的桥在秋月下无家可归地照耀着,古老的井水清澈见底,凉意袭人。尽管这些景物依然存在,昔日的风情依旧未曾磨灭,至今乡里的人们依然能聆听到和谐的鸣响。
注释
- 伯鸾:古人名,象征志向高远者。
- 憔悴:形容憔悴、消瘦的样子。
- 鸿鹄:指大雁或天鹅,象征有志之士。
- 素丝琴瑟:指简单而美好的乐器,象征和谐的生活。
- 故桥:指旧时的桥梁,象征历史和回忆。
- 秋月:象征寂寞与清冷。
- 寒泉:指古井中的冷泉,象征清澈与纯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约790年-约858年),字常叔,号少陵,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受到后人的赞誉。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事,注重情感的表达,尤其擅长咏怀和抒情。
创作背景
《皋桥》创作于李绅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在社会动荡、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背景下,诗人选择隐居,以此表达对世俗的逃避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李绅的《皋桥》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伯鸾的描绘,表现了隐逸者对世俗喧嚣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首句中的“憔悴”二字,直接点明了人物的状态,体现了他在喧闹尘世中的无奈与疲惫。而“鸿鹄羽毛终有志”则将隐者的理想与志向与高飞的鸿鹄联系在一起,暗示着即使身处困境,心中依然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素丝琴瑟自谐声”传达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意境,令人联想到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安详。接下来的“故桥秋月无家照”,古桥与明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怀旧感,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与人情的冷暖。最后两句“犹有馀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则强调了乡音乡情的持久,尽管岁月流逝,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温暖的共鸣。这首诗通过自然的意象与抒情的方式,深刻地探讨了隐逸与追求理想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思考和无尽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伯鸾憔悴甘飘寓:伯鸾这个人身心憔悴,但甘愿隐居。
- 非向嚣尘隐姓名:他并非在喧嚣中隐藏自己的名字,而是出于对喧嚣的厌倦。
- 鸿鹄羽毛终有志:鸿鹄象征有志之士,尽管身处低谷,但他仍怀有远大的理想。
- 素丝琴瑟自谐声:简单的乐器在静谧中奏出和谐的音调,象征内心的宁静。
- 故桥秋月无家照:旧桥在秋月的照耀下,显得孤寂而无家可归。
- 古井寒泉见底清:古井的水清澈见底,象征着纯净与真实。
- 犹有馀风未磨灭:尽管岁月流逝,那种风情依然存在,未曾消散。
- 至今乡里重和鸣:乡里的人们依然能够体验到那种和谐的鸣响,传递着传统与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鸿鹄”比喻有志之士,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结构严谨,如“故桥秋月”与“古井寒泉”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琴瑟赋予自谐的能力,使其生动有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厌倦,反映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坚持。诗中展现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情感交织,形成一种和谐而又深邃的意境,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伯鸾:象征隐士与高尚理想。
- 鸿鹄:象征追求理想的精神。
- 琴瑟:象征和谐美好的生活。
- 故桥:象征历史与回忆。
- 秋月:象征孤独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伯鸾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喧嚣的生活
B. 隐逸的理想
C. 追求财富
D. 普通人 -
“鸿鹄羽毛终有志”中,鸿鹄象征什么?
A. 平庸
B. 有志之士
C. 失落
D. 反叛 -
诗中提到的“秋月”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热闹
B. 寂寞与清冷
C. 友情
D. 幸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隐逸生活的宁静,但更侧重于自然的和谐美。
- 孟浩然《春晓》:描绘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情感更为明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诗集》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