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顾子敦赴河东三首 其二》
时间: 2024-10-02 23:04: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在江东不系怀,
爱民忧国有从来。
月斜汾沁催驿马,
雪暗岢岚传酒杯。
塞上金汤惟粟粒,
胸中水镜是人材。
遥知更解青牛句,
一寸功名心已灰。
白话文翻译:
我家在江东,不再挂念故乡。
我始终关心百姓,为国家忧虑。
月光斜照,汾水边的驿马被催促出发,
雪雾笼罩岢岚山,酒杯在传递。
边塞的金汤之地,唯有稻米在滋养,
我心中的明镜,映照出真正的人才。
遥想你更加理解“青牛”的诗句,
我对名利的追求,已然心灰意冷。
注释:
- 不系怀:不再挂念、怀念。
- 爱民忧国:关心百姓,忧虑国家的安危。
- 月斜汾沁:月光倾斜,照耀汾水,沁人心脾。
- 岢岚:岢岚山的名字,位于山西省。
- 金汤惟粟粒:边塞的富饶只在于粮食的丰收。
- 水镜:比喻心中明亮的意识与才干。
- 青牛句:指的是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黄庭坚的诗歌语言清新、意象丰富,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朋友顾子敦赴河东之际写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及自己对国家与民生的忧虑。诗中既有对友人前程的期待,也流露出对世事的深刻思考,反映了黄庭坚关心社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送顾子敦赴河东三首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篇融情于景、抒发个人理想与国家责任感的诗作。诗开篇即以“家在江东不系怀”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淡薄情感,似乎在说明他对国家与民众的关心重于个人情感。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月色与雪景,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不仅营造了送别时的氛围,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流逝。
诗中提到的“塞上金汤惟粟粒”,则反映了诗人对边疆民生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的思考。而“胸中水镜是人材”的表达,显示了作者对人才能够明辨是非、洞察世事的期待。最后的“遥知更解青牛句”则是对友人的期待与寄托,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功名的淡然与放下,表现了一种超然的心态。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有对国家与民生的深切关怀,体现了黄庭坚作为诗人的深邃思想和广阔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在江东不系怀:诗人虽然生活在江东,但心中并不挂念故乡,显示出他对国家的关注。
- 爱民忧国有从来:表达了他对民众的关爱和对国家的忧虑,强调这种情感是长久以来的。
- 月斜汾沁催驿马:描绘了月光照耀下,汾水边的场景,驿马被催促出发,营造出送别的气氛。
- 雪暗岢岚传酒杯:雪雾笼罩下的岢岚山,酒杯在传递,象征着友谊与离别。
- 塞上金汤惟粟粒:边塞地区的富饶主要依靠粮食的滋养,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
- 胸中水镜是人材:比喻心中清明的意识,能够识别人材与价值。
- 遥知更解青牛句:对友人文学才华的赞赏,表示对其未来的期待。
- 一寸功名心已灰:诗人对名利的追求已经心灰意冷,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胸中水镜”比喻诗人的才干与智慧。
- 对仗:如“爱民忧国”和“月斜汾沁”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众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反映了黄庭坚作为士人的理想和抱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东:故乡,象征个人情感。
- 月光:象征离别与思念。
- 雪:象征清冷的环境,传递离别的哀愁。
- 金汤:边塞的富饶,象征国家的安宁。
- 水镜:象征内心的明亮与才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深切怀念
B. 无所谓
C. 忧虑重重
D. 倍感亲切 -
诗中提到的“金汤”主要指: A. 富饶的边塞
B. 美酒佳肴
C. 诗人的理想
D. 个人的财富 -
“青牛”在诗中指的是: A. 一种动物
B. 诗句的理解
C. 诗人的心情
D. 离别的情景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李白:两者都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黄庭坚更多地关注社会与国家,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 黄庭坚与王维:王维的诗多描绘自然美,黄庭坚则在自然描写中融合了对友谊和国家的思考。
参考资料:
- 《黄庭坚全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