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题
(刘克庄 〔宋代〕)
主圣如天忍弃遗,
臣愚何地着孤危。
白虹贯日殆虚语,
中野履霜无怨辞。
宝玦已随尸血浸,
铁鞭未必鬼臂知。
莫年一寸丹心在,
却怪湘累有许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个人处境的感慨。上天的圣主为何如此狠心地抛弃臣子,愚笨的我又能在何处安身?白虹横贯日空,似乎是虚幻的言辞;在田野上踩着霜雪,我却无怨无悔。宝玉已随着尸体的鲜血浸染,铁鞭未必能让鬼神知晓我的苦楚。时光荏苒,我的赤诚之心依旧在,却怪湘水带来的悲伤太多。
注释:
- 主圣如天:指国家的统治者如同天一样高高在上。
- 臣愚:臣子愚笨,感慨自己的无能。
- 白虹贯日:比喻虚幻的言辞。
- 中野履霜:意指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无怨的态度。
- 宝玦:古代一种玉饰,这里代表着荣华富贵。
- 铁鞭:比喻严厉的权力。
- 湘累:指湘江,代表着外界的悲伤与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子云,号天池,宋代诗人,生于1086年,卒于1148年。他是南宋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擅长诗、词和文辞,风格严谨而富有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作者对时局感到无奈与失落,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失望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无题》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感慨的诗作。开篇以“主圣如天忍弃遗”引入,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及统治者的无奈和失望,仿佛在诉说一个臣子对国君的忠诚与困惑。诗中运用了“白虹贯日”的意象,突显了言辞的虚幻和无力,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冷漠。
接下来,诗人提到“宝玦已随尸血浸”,这句表现出荣华富贵的消亡,暗示着生死与权力的无常。紧接着用“铁鞭未必鬼臂知”来强调个人苦痛的无奈与孤独,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力感。
最后的两句“莫年一寸丹心在,却怪湘累有许悲”,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尽管心中依旧保留着赤诚之心,但外界的悲伤与困扰依然不可避免。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与深邃。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是刘克庄作品中一处重要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主圣如天忍弃遗:感慨统治者如同高高在上的天,怎能如此抛弃忠臣。
- 臣愚何地着孤危:愚蠢的我在何处安身,感受到无处依靠的孤独。
- 白虹贯日殆虚语:比喻虚幻的言辞无实质,似乎无所依托。
- 中野履霜无怨辞: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无怨无悔,表现出坚韧的精神。
- 宝玦已随尸血浸:荣华富贵已随死亡而消逝,表达对物质世界的无奈。
- 铁鞭未必鬼臂知:即使有严厉的权力,也未必能理解内心的苦痛。
- 莫年一寸丹心在:尽管时光流逝,赤诚之心依旧存在。
- 却怪湘累有许悲:对外界悲伤的无奈与怨恨,表达了内心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虹贯日”比喻空灵的言辞,突出虚幻感。
- 对仗:如“臣愚何地着孤危”和“宝玦已随尸血浸”,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 象征:如“湘累”象征外界的悲苦,反映内心的困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忠诚与无力感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虹:象征虚幻与无力,反映了对空洞言辞的批判。
- 尸血:象征生死无常,表达对荣华富贵的无奈。
- 铁鞭:象征权力的严厉与无情,表现个人痛苦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主圣如天”是指什么?
- A. 统治者的权威
- B. 自然现象
- C. 人类情感
-
“白虹贯日”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荣华富贵
- B. 虚幻的言辞
- C. 真实的感情
-
诗中的“湘累”主要指什么?
- A. 外界的悲伤
- B. 自己的痛苦
- C. 社会的动荡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无题》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的孤独感,但前者更偏向于温柔的情感,后者则带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克庄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