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寺无蹊径,行时认藓痕。
犬寒鸣似豹,僧老瘦于猿。
涧水来旋磨,山童出闭门。
城中梅未见,已有数株繁。
白话文翻译:
这座小寺庙没有小路,走的时候只能依稀辨认地上的苔藓痕迹。
犬吠声在寒冷的夜里像豹子的吼叫,老僧人比猿猴还要瘦弱。
涧水潺潺流来,像是在旋转着磨石,山童在山门内静静地闭着门。
在城里尚未见梅花的时节,这里却已经有好几株梅花繁茂盛开。
注释:
- 小寺:小型寺庙。
- 蹊径:小路、路径。
- 藓痕:苔藓留下的痕迹。
- 犬寒:寒冷的夜晚,狗叫声。
- 鸣似豹:狗的叫声像豹子。
- 僧老:老和尚。
- 瘦于猿:比猿猴还要瘦。
- 涧水来旋磨:山涧中的水流像在磨石一样旋转。
- 山童:山里的小孩,指山中住着的孩子。
- 闭门:关上门,表示隐居。
- 城中梅未见:城里尚未看到梅花。
- 数株繁:已经有几株梅花盛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湘江,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刘克庄的隐居生活中,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
诗歌鉴赏:
《小寺》这首诗通过对小寺庙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开头两句描绘了小寺的幽静,"无蹊径"说明了这里的隐秘与宁静,"认藓痕"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行走中的细腻与谨慎,仿佛在寻找一种失落的道理。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犬吠声与僧人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命的苦涩与孤独,"犬寒鸣似豹"既是对犬吠的生动描写,也暗含了环境的寒冷和孤独感。
"涧水来旋磨"一句,既描绘了自然水流的动态美,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磨砺。山童“出闭门”则展现了隐居生活中的宁静与自我封闭。最后两句从城中梅花未见转到小寺中梅花已繁,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小寺的美丽与宁静,反衬出城市生活的喧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寺庙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折射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淡泊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寺无蹊径:小寺庙没有小路,给人一种隐秘、难以到达的感觉。
- 行时认藓痕:在这里走路时只能依靠地上的苔藓痕迹来辨别方向,突显孤独与静谧。
- 犬寒鸣似豹:犬在寒冷的环境中叫,声音犹如豹子,增强了环境的寒冷与孤独感。
- 僧老瘦于猿:老僧人比猿猴还要瘦弱,暗示了生活的艰辛。
- 涧水来旋磨:涧水流动如同在旋转磨石,描绘出水的活泼与生命的不断流逝。
- 山童出闭门:山中的小孩从家里走出,但又关上门,表现出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
- 城中梅未见:在城市中尚未看到梅花,暗示着城市生活的单调。
- 已有数株繁:在小寺庙中却已经有几株梅花盛开,表现出小寺庙的生机与美丽。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犬寒鸣似豹”用比喻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涧水来旋磨”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水流以生命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城市生活的喧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寺:象征隐逸与宁静。
- 犬鸣:象征孤独与寒冷。
- 僧人:代表生活的艰辛与淡泊。
- 涧水: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梅花:象征美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小寺的环境是怎样的?
- A. 热闹
- B. 宁静
- C. 复杂
- D. 喧嚣
-
诗中提到的犬鸣声像什么?
- A. 狼
- B. 豹
- C. 猴子
- D. 鸟
-
在城市中,梅花的状态是什么?
- A. 盛开
- B. 凋零
- C. 未见
- D. 只有一两株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对比,刘克庄的《小寺》同样描绘了自然环境,表达了隐逸的情感,但王维更注重自然与人心的和谐,而刘克庄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外界与内心的隔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