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韩持正寺丞知余姚
梅尧臣
君家二仲父,连为吴越宰。
钱唐与萧山,治迹应无改。
鱼虾莫厌腥,网罟从人采。
天晴姚江深,县鼓朝翻海。
白话文翻译:
送别韩持正,前往余姚任职。
你的家有两位堂兄,都是吴越的官员。
钱塘江和萧山的治安,应该不会有大的改变。
鱼和虾并不厌烦腥味,渔网和捕捞全靠人来使用。
今天阳光明媚,姚江水深,县里的鼓声在早晨如浪翻海。
注释:
- 君家:指朋友的家。
- 二仲父:指朋友的两位堂兄,称呼较为亲切。
- 吴越:指古代的吴国和越国,今江苏、浙江一带。
- 钱唐:即钱塘江,流域在今浙江省。
- 萧山:今浙江省的一个地区。
- 治迹:治理的痕迹或状况。
- 鱼虾莫厌腥:鱼虾并不讨厌腥味,形容水中生活的自然状态。
- 网罟:渔网,捕捞鱼虾的工具。
- 县鼓:县衙的鼓声,用于宣告时间。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吴越宰”是指这两个地方的统治者,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关注。“钱唐与萧山”则是历史名地,代表了富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姚江是著名的水域,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环境,承载着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著称。梅尧臣的诗常常流露出对人情、自然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梅尧臣为朋友韩持正即将赴余姚任职而作,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期许,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两句提到“君家二仲父,连为吴越宰”,不仅介绍了朋友的家世,还通过家族背景展示了社会关系的紧密。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对钱塘江和萧山的描述,展现了这两地的美丽与繁荣,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自豪感。
“鱼虾莫厌腥,网罟从人采”,这一句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隐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最后一句“天晴姚江深,县鼓朝翻海”则是一幅动人的画面,既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也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君家二仲父:指出朋友的家族背景,表明他有显赫的亲属。
- 连为吴越宰:说明这些亲属都是地方官员,暗含政治上的联系。
- 钱唐与萧山:提及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加现实感。
- 治迹应无改:对地方治理的期盼与信心。
- 鱼虾莫厌腥:描绘自然状态,隐含人与自然的关系。
- 网罟从人采:表达人类依赖自然资源的事实。
- 天晴姚江深: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象。
- 县鼓朝翻海:象征着生活的节奏和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鱼虾莫厌腥,网罟从人采”,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县鼓朝翻海”比喻生活的波澜壮阔,充满活力。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朋友前程的祝福,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君家:象征着家族和亲情。
- 鱼虾:代表自然的生命力。
- 姚江: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县鼓:代表着生活的节奏和社会的动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君家”指的是谁的家? A. 诗人的家
B. 韩持正的家
C. 梅尧臣的朋友的家 -
诗中提到的“鱼虾莫厌腥”意味着什么? A. 鱼虾不喜欢腥味
B. 鱼虾自然生长
C. 鱼虾被人捕捞 -
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A. 雨天的姚江
B. 天晴的姚江
C. 黑夜中的姚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维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可与王维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送别情感上的异同。王维的诗更侧重于景与情的结合,而梅尧臣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