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後池听水》

时间: 2024-12-29 20:01:57

春水泉脉动,分岩临涧源。

津津出石齿,泠泠萦竹根。

犹如野云翠,复落郡池喧。

心静意自适,不知朝市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水泉脉动,分岩临涧源。
津津出石齿,泠泠萦竹根。
犹如野云翠,复落郡池喧。
心静意自适,不知朝市烦。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水流在泉眼中涌动,分开岩石流向山涧的源头。
清澈的水从岩石的缝隙中涓涓而出,凉爽的水声环绕在竹根旁。
这水流就像蓝天中的云彩,轻柔地落在县池的喧闹上。
心中宁静,心境自然舒适,不再知晓城市的烦扰。

注释:

  • 春水:春天的水,象征生机和清新。
  • 泉脉动:泉水流动,表现出自然的活力。
  • 津津:形容水流清澈,流淌的声音悦耳动听。
  • 泠泠:形容水声清脆。
  • 郡池:指县城的池塘或水池,常为人们聚集的地方。
  • 朝市烦:指城市中的喧嚣和繁忙,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梦窗,宋代诗人,著名的“梅派”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游览汝州后池时,表现了他在春日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宁静与清新,与城市生活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汝州後池听水》是一首描绘春水与自然景色的诗歌,展现了诗人梅尧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春水泉脉动”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活力,水流如泉,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接下来的“津津出石齿,泠泠萦竹根”以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水声的清凉和竹子的柔和,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自然环境中,令人心旷神怡。

第三句“犹如野云翠,复落郡池喧”,将水流与野云相提并论,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人们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中难以寻得的那份宁静。最后一句“心静意自适,不知朝市烦”,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心境自然得以宁静,远离了城市的繁忙与烦恼,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城市喧嚣的逃避,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水泉脉动:春天的水在泉中流动,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活力。
  2. 分岩临涧源:水流从岩石中分开,流向涧流的源头,描绘出水的奔腾和清澈。
  3. 津津出石齿:水从岩石的缝隙中涓涓而出,清晰而悦耳。
  4. 泠泠萦竹根:水声清脆,环绕在竹根旁,增强了环境的幽静感。
  5. 犹如野云翠:水流如同清新的野云,轻柔飘逸。
  6. 复落郡池喧:水流的声音与县池的喧闹形成对比,表现出自然的宁静。
  7. 心静意自适:心中宁静,意境自然舒适。
  8. 不知朝市烦:不再知晓城市的烦扰,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喻为野云,形象生动。
  • 拟人:水声“泠泠”,赋予了水以灵动的特性。
  • 对仗:全诗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喧嚣城市生活的逃避,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水:象征生机与活力。
  • :代表自然的源头,象征纯净。
  • 竹根:代表自然的生命力,营造了清幽的环境。
  • :象征自由与轻盈,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郡池:代表人类社会的喧嚣,与自然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津津”形容的是: A. 水流清澈
    B. 风声细腻
    C. 云彩飘动

  2. 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态度是: A. 喜欢
    B. 无所谓
    C. 逃避

  3. 诗中“心静意自适”表达了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烦躁
    B. 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C. 对人际关系的忽视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柳宗元《江雪》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表达内心的宁静。
  • 柳宗元的《江雪》:通过严寒的冬景体现出孤独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