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蜀江水(来自蕃界) 熊孺登 〔唐代〕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 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江水日夜不息地从万里之外的蕃界奔流而来,人们共同喜爱这江水,因为它连接了蕃人的心。如果要谈论巴峡让人忧愁的地方,那里的猿声比滩声更像是悦耳的音乐。
注释: 字词注释:
- 朝宗:原指诸侯朝见天子,这里比喻江水奔流不息。
- 蕃心:指边疆民族的心意,蕃界即边疆地区。
- 巴峡:指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重庆市境内。
- 猿比滩声是好音:猿声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哀愁,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认为猿声比滩声更动听。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提到的“蕃心”和“巴峡”均涉及唐代边疆民族和地理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孺登,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涉及边疆风情和民族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唐代,当时边疆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诗人通过江水这一意象,表达了边疆与中原的情感联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江水这一自然元素,巧妙地连接了边疆与中原的情感。首句“日夜朝宗来万里”描绘了江水奔流不息的壮阔景象,象征着边疆与中原的紧密联系。次句“共怜江水引蕃心”则进一步点明了江水在民族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后两句通过对巴峡猿声的描写,反衬出边疆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日夜朝宗”形容江水的奔流不息,象征着边疆与中原的持续交流。
- 次句“共怜江水引蕃心”点明了江水在民族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民族的同情和理解。
- 后两句通过对巴峡猿声的描写,反衬出边疆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比作连接边疆与中原的纽带。
- 反衬:通过猿声与滩声的对比,突出边疆的宁静与和谐。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江水这一意象,表达了边疆与中原的情感联系,以及诗人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边疆与中原的联系。
- 猿声:反衬边疆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夜朝宗来万里”形容的是什么? A. 江水 B. 猿声 C. 滩声
- “共怜江水引蕃心”中的“蕃心”指的是什么? A. 边疆民族的心意 B. 中原地区的心意 C. 江水的心意
- 诗中提到的“巴峡”位于哪个地区? A. 重庆市 B. 四川省 C. 湖北省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通过描绘长江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边疆的忧思。
- 李白《早发白帝城》:通过长江三峡的描写,展现了边疆的壮丽风光。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熊孺登的《蜀江水》均涉及长江的描写,但杜甫更多表达了对边疆的忧思,而熊孺登则表达了对边疆的向往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熊孺登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