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安南马中丞 熊孺登 〔唐代〕
龙韬能致虎符分, 万里霜台压瘴云。 蕃客不须愁海路, 波神今伏马将军。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马中丞的敬佩和对其军事才能的赞扬。诗中,“龙韬”指军事策略,“虎符”是古代调兵的凭证。诗人认为马中丞的军事策略能够分派虎符,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万里霜台压瘴云”描绘了马中丞镇守边疆,威震四方的景象。最后两句安慰远行的蕃客,不必担心海路,因为波神已被马将军所制服,显示了马将军的威名远播。
注释:
字词注释:
- 龙韬:古代兵书《六韬》中的《龙韬》,这里指军事策略。
- 虎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分为两半,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将领手中。
- 霜台:指边疆的军事指挥台,这里代指马中丞。
- 瘴云:指边疆的瘴气,这里象征边疆的艰难环境。
- 蕃客:指来自边疆或外国的客人。
- 波神:指海神,这里比喻海上的风浪。
典故解析:
- 龙韬能致虎符分:这里使用了古代兵书《六韬》的典故,强调马中丞的军事才能。
- 波神今伏马将军:这里使用了神话中的海神典故,比喻马将军的威名能够镇服海上的风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孺登,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成就。这首诗是寄给安南的马中丞,表达了对马中丞的敬佩和对其军事才能的赞扬。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马中丞镇守边疆,威震四方时所作,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马中丞的敬佩和对其军事才能的赞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马中丞军事才能的赞扬,展现了其威震边疆的形象。诗中“龙韬能致虎符分”一句,直接赞扬了马中丞的军事策略和指挥能力。“万里霜台压瘴云”则进一步描绘了马中丞镇守边疆的威严和力量。最后两句通过安慰远行的蕃客,不必担心海路,因为波神已被马将军所制服,显示了马将军的威名远播,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马中丞的深厚敬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赞颂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龙韬能致虎符分:这句诗直接赞扬了马中丞的军事策略和指挥能力,通过“龙韬”和“虎符”两个典故,展现了马中丞的军事才能。
- 万里霜台压瘴云:这句诗通过“霜台”和“瘴云”两个意象,描绘了马中丞镇守边疆的威严和力量,同时也暗示了边疆的艰难环境。
- 蕃客不须愁海路:这句诗安慰远行的蕃客,不必担心海路,因为马将军的威名能够镇服海上的风浪。
- 波神今伏马将军:这句诗通过“波神”和“马将军”两个意象,比喻马将军的威名能够镇服海上的风浪,显示了马将军的威名远播。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使用了“龙韬”、“虎符”、“霜台”、“瘴云”、“波神”等比喻,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 对仗:诗中“龙韬能致虎符分”和“万里霜台压瘴云”两句,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马中丞的敬佩和对其军事才能的赞扬。通过赞扬马中丞的军事策略和指挥能力,展现了其威震边疆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马中丞的深厚敬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韬:军事策略的象征。
- 虎符:军事指挥的象征。
- 霜台:边疆军事指挥台的象征。
- 瘴云:边疆艰难环境的象征。
- 波神:海上风浪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龙韬”指的是什么? A. 军事策略 B. 虎符 C. 霜台 D. 瘴云 答案:A
-
诗中“虎符”的作用是什么? A. 调兵 B. 镇守边疆 C. 指挥海路 D. 压制瘴云 答案:A
-
诗中“波神今伏马将军”表达了什么意思? A. 马将军能够镇服海上的风浪 B. 波神是马将军的部下 C. 马将军害怕波神 D. 波神和马将军是朋友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出塞》:同样表达了对边疆将领的敬佩和对其军事才能的赞扬。
- 王昌龄的《出塞》:通过描绘边疆的艰难环境,展现了将领的威严和力量。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出塞》和王昌龄的《出塞》:都通过描绘边疆的艰难环境,展现了将领的威严和力量,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将领的敬佩,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边疆的艰难环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熊孺登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兵书集成》:收录了《六韬》等古代兵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