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潼关兰若》
时间: 2024-09-19 21:21: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潼关兰若
皮日休 〔唐代〕
潼津罢警有招提,近百年无战马嘶。
壮士不言三尺剑,谋臣休道一丸泥。
昔时驰道洪波上,今日宸居紫气西。
关吏不劳重借问,弃繻生拟入耶溪。
白话文翻译:
潼关的警报声已停歇,这里有寺庙招提;近百年来没有战马的嘶鸣。
壮士们不再谈论三尺长剑,谋士们也不再提到一丸泥土的事。
曾经在洪波上驰骋的道路,如今却是朝廷的紫气西流。
关吏不必再费力询问,弃捺生想要进入耶溪。
注释:
- 潼津:潼关的水道,指潼关的地理位置。
- 招提:指寺庙,表示安宁的环境。
- 壮士:勇敢的士兵或英雄。
- 三尺剑:象征武器,代表战斗的精神。
- 谋臣:指有智谋的官员或顾问。
- 一丸泥:比喻空谈或无用之物。
- 驰道洪波:形容昔日的繁华与战斗的场景。
- 宸居:指皇帝的居所。
- 紫气:象征吉祥和好运。
- 关吏:指守关的官吏。
- 耶溪:地名,象征隐逸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834年-883年),字廷秀,号青原,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与白居易、元稹并称。皮日休的诗作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朝中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争频仍的时期,诗人通过潼关这一地理位置,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反思。诗中描绘了曾经的战斗与如今的安宁,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与人们的心态。
诗歌鉴赏:
《题潼关兰若》以潼关为背景,通过对比昔日的战乱与今日的宁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和平生活的珍视。开头两句,诗人描绘了潼关的安静与安宁,百年来没有战斗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诗人提到壮士与谋臣的沉默,暗示了战斗精神的消失与智谋的无用,透出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紫气,反映了权力的转移与人心的变化。最后一句以关吏的冷漠结束,似乎在暗示人们对过去的遗忘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皮日休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潼津罢警有招提:潼关的警报声停止了,这里有寺庙,暗示安宁。
- 近百年无战马嘶:近百年来没有战马的声音,描绘了长久的和平。
- 壮士不言三尺剑:壮士们不再提及武器,象征战争的结束。
- 谋臣休道一丸泥:谋士们也不再谈论无用的事情,暗示政治的无奈。
- 昔时驰道洪波上:昔日战斗激烈,形象地描绘了历史的动荡。
- 今日宸居紫气西:今日却是皇朝的宁静,象征和平的美好。
- 关吏不劳重借问:守关的官吏不再询问过往,暗示对历史的遗忘。
- 弃繻生拟入耶溪:抛弃繁华,想要隐逸于耶溪,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昔日与今日的对比,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
- 象征:紫气象征吉祥,捍卫和平的愿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潼关的描绘,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与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人在安宁的背景下,感慨过往的战争与斗争,表达了对未来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潼关:历史悠久的关口,象征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 招提:寺庙,象征安宁与静谧。
- 三尺剑:象征着武力与壮士的英勇。
- 紫气:象征着吉祥的未来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潼关的警报声是什么时候停止的?
- A. 近百年前
- B. 近十年前
- C. 近千年前
- D. 从未停止
-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壮士不言三尺剑”,意味着什么?
- A. 壮士们仍然准备战斗
- B. 战争已经结束,英雄已沉默
- C. 壮士们正在训练
- D. 壮士们在谈论武器
- 答案:B
-
“弃繻生拟入耶溪”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战争
- B. 隐逸生活
- C. 权力
- D. 财富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诗词对比:
《题潼关兰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历史变迁和对和平的向往,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反思和对往昔的感慨,而后者则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与壮志。两者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历史文献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