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佛钵诗》

时间: 2025-01-04 08:09:38

帝青石作绿冰姿,曾得金人手自持。

拘律树边斋散后,

提罗花下洗来时。

乳麋味断中天觉,麦麨香消大劫知。

从此共君新顶戴,斜风应不等闲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元寺佛钵诗
作者: 皮日休 〔唐代〕

帝青石作绿冰姿,曾得金人手自持。
拘律树边斋散后,提罗花下洗来时。
乳麋味断中天觉,麦麨香消大劫知。
从此共君新顶戴,斜风应不等闲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用帝青石雕刻而成的佛钵,形状如绿冰般美丽,曾经被金人所持。斋戒结束后,在拘律树下,和提罗花相伴,我洗净了心灵的尘埃。乳麋的味道令人觉醒,麦麨的香气在大劫之后消散。从今以后,我们共同顶戴着新生的信仰,微风轻拂,必然不会平常。


注释:

  • 帝青石:一种青色的石材,常用于雕刻佛教器物。
  • 金人:指佛教金身或佛像。
  • 拘律树:佛教中的一棵树,象征着戒律与净化。
  • 提罗花:佛教中常见的花,象征纯洁与吉祥。
  • 乳麋:乳白色的小麋鹿,象征着纯真与灵性。
  • 麦麨:一种谷物,常用作佛教斋食。
  • 大劫:宇宙间的重大劫难,象征重生与觉醒。

典故解析:

  • 拘律树:与佛教的戒律相关,强调修行者的内心净化。
  • 金人:表示佛教的尊贵与信仰的力量。
  • 此诗通过对佛钵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佛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皮日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自然和佛教题材。他的诗往往富有哲理,富含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佛教文化盛行,寺庙成为文化交流和精神寄托的场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开元寺佛钵诗》以佛教器物——佛钵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形态、来源、使用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宗教信仰的深切体悟和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思考。首联“帝青石作绿冰姿”,以青石的美丽比喻佛钵的庄重,显示了其价值与神圣。次联“拘律树边斋散后”,描绘了在斋戒后的宁静与清净,暗示心灵的洗涤与升华。

诗中进一步描绘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乳麋味断中天觉,麦麨香消大劫知”,通过对自然的感知,感受到宇宙的变化与个人的觉悟。这种觉悟不仅是对佛法的理解,也是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反思,表达了对人世无常的深切感慨。

最后两句“从此共君新顶戴,斜风应不等闲吹”,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寄托与希望,象征着一种新的信仰与生活方式的开始。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皮日休的哲学思考与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帝青石作绿冰姿:以帝青石雕刻的佛钵,形态如绿冰般美丽,象征着神圣与珍贵。
    • 曾得金人手自持:这只佛钵曾由金人持有,暗示其神圣的传承。
    • 拘律树边斋散后:描绘斋戒结束后的宁静与清净环境。
    • 提罗花下洗来时:在提罗花下洗净心灵的尘埃,象征着内心的净化。
    • 乳麋味断中天觉:乳麋的味道让人觉醒,象征着灵性与启发。
    • 麦麨香消大劫知:谷物的香气在宇宙大劫之后消散,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 从此共君新顶戴:象征着与信仰共同承担新生的责任。
    • 斜风应不等闲吹:微风轻拂,暗示生活的美好与不平常。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冰姿”比喻佛钵的美丽。
    • 对仗:如“拘律树边斋散后,提罗花下洗来时”。
    • 象征:佛钵象征佛教的信仰与精神。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器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信仰的虔诚、对内心净化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帝青石:象征着坚固与永恒的信仰。
  • 佛钵:象征着佛教的教义与心灵的寄托。
  • 拘律树:象征着戒律与内心的宁静。
  • 提罗花:象征着纯洁与吉祥。
  • 乳麋:象征着灵性与启迪。
  • 麦麨:象征着生活的丰盈与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开元寺佛钵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皮日休
    • D. 白居易
  2. 诗中的“帝青石”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坚固
    • C. 绿色
    • D. 神圣
  3. “拘律树边斋散后”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斋戒后的宁静
    • C. 对信仰的怀疑
    • D. 人生的苦楚

答案

  1. C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题临安邱司马》 林逋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比较
    • 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开元寺佛钵诗》更侧重于佛教信仰的哲理,而《鹿柴》则更偏向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皮日休相关文献及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