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鲁望风人诗三首》
时间: 2025-01-01 14:5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刻石书离恨,因成别后悲。
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
镂出容刀饰,亲逢巧笑难。
日中骚客佩,争奈即阑干。
江上秋声起,从来浪得名。
逆风犹挂席,若不会凡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的苦恼。刻在石头上的离愁,因而生出别后的悲伤。不要说春天的茧很薄,内心却有无尽的思念。雕刻出的装饰品,亲眼见到的笑容却是如此难得。在阳光下,骚客们挂着饰物,然而却无可奈何地倚靠在栏杆上。江边秋风的声音开始响起,这浪花本就有着它的名声。逆风中仍然悬挂着席子,若不懂得世间的情感,真是可惜。
注释:
- 刻石:雕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象征着深重的离愁。
- 春茧:春天的蚕茧,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思念的深重。
- 镂出:雕刻出的,指用技巧制作的艺术品。
- 骚客:诗人或文人,这里指爱好诗歌的人。
- 阑干:栏杆,常作为思念的寄托。
- 秋声:秋天的声音,常与离别和思念相关。
典故解析:
- 离恨:古代文学中常提及的情感,尤其是离别后产生的忧伤。
- 浪得名:指江河的浪花,也象征着名声的流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约834年-883年),字太冲,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擅长诗、词、赋,兼有散文。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以自然景物、人生哲思为题材,深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皮日休游历江边时,受秋风和水波的启发,表达出对离别的思索和对往昔的怀念。在唐代,士人常常因政局变动而离别,诗人通过此诗抒发了个人的情感,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的结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诗的开头以“刻石书离恨”引入,便直接揭示了主题,离愁的沉重感如同刻在石头上一样,难以磨灭。接着通过春茧、镂饰等意象,展现了思念的细腻与深刻。诗中“日中骚客佩,争奈即阑干”一句,描绘了文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无奈,展现了人们在离别之时的孤独与无助。
诗的最后以“逆风犹挂席,若不会凡情”收束,表达了对人生苦短、情感复杂的感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细腻的情感流露,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刻石书离恨,因成别后悲:刻在石头上的离愁,催生了别后的悲伤。
- 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不要说春天的茧很薄,心中却有无尽的思念。
- 镂出容刀饰,亲逢巧笑难:雕刻出的装饰品,亲眼见到的笑容却是难得的。
- 日中骚客佩,争奈即阑干:在阳光下,骚客们挂着饰物,却无可奈何地倚靠在栏杆上。
- 江上秋声起,从来浪得名:江边秋风的声音响起,这浪花本就有名。
- 逆风犹挂席,若不会凡情:在逆风中仍然悬挂着席子,若不懂情感,真是可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恨”比作刻在石头上的东西,形象生动。
- 对仗:如“日中骚客佩,争奈即阑干”,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秋风、浪花等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刻石:象征着无法改变的离愁。
- 春茧:代表着脆弱与思念。
- 江上秋声: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慨。
- 骚客:象征着追求美好事物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莫言春茧薄”的意思是? A. 春茧很薄
B. 不要说春茧薄,内心思念更深
C. 春天没有茧
D. 春茧是无用的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逆风犹挂席”表现了诗人对__的无奈。
-
判断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战争的。(对/错)
答案:
- B
- 离别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强调及时行乐的态度。
- 杜甫《月夜忆舍弟》:关注家庭离别的情感,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忧虑。
这些作品都与离别、思念等主题相呼应,体现了古代诗人对情感的深刻探讨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