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时间: 2025-01-04 13:17:06

人生难控抟,古谓七十稀。

寿夭虽小异,要亦同所归。

君看衔山日,耿耿有余晖。

投床方息偃,晨起复求衣。

万家同一役,负水关门扉。

知叟与愚公,毕竟孰是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寓
陆游 〔宋代〕
人生难控抟,古谓七十稀。
寿夭虽小异,要亦同所归。
君看衔山日,耿耿有余晖。
投床方息偃,晨起复求衣。
万家同一役,负水关门扉。
知叟与愚公,毕竟孰是非?

白话文翻译:

人生难以掌控,古人说活到七十岁已是稀有。
虽然寿命的长短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归于同一个结局。
你看那山头的夕阳,依然照耀着大地。
躺下时刚刚安息,早晨又要起来找衣服。
万家都在同样的劳作中,背负着水,关上门扉。
智者与愚公,究竟谁是对谁是错呢?

注释:

  • :指旋转、盘旋,此处引申为掌控人生运势。
  • :稀少,罕见。
  • 寿夭:寿命长短,夭折的寿命。
  • 衔山日:山头的太阳,意指日落时分。
  • 耿耿:明亮、清晰的样子。
  • 投床:躺下、上床休息。
  • 求衣:早晨起床后寻找衣物。
  • 万家同一役:形容众人都在同样的劳作中。
  • 知叟与愚公:指中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中的角色,知叟代表智者,愚公代表坚持不懈的努力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文学成就卓越,作品涉及诗、词、文等多种体裁。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与金朝的对立,他的诗多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个人的理想追求。

创作背景:

《感寓》创作于陆游晚年,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在经历了多次战乱和个人的坎坷后,陆游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体现了他对生死、对劳动和对智慧的看法。

诗歌鉴赏:

《感寓》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通过对人生的思考,传达了陆游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诗的开篇即指出人生难以掌控,古人认为活到七十岁已是罕见,寿命的长短虽有不同,但终究都归于一处,这种对生死的平和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接着,诗人以“君看衔山日,耿耿有余晖”描绘了日落的景象,夕阳的余晖象征着生命的绚烂与短暂,借此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投床安息后,诗人又要起床寻找衣物,展现了生活的琐碎与无常,传递出一种无奈而又真实的生活状态。

最后,诗人提及万家同一役的勤劳与“知叟与愚公”,引发对智慧与坚持的思考。在生活的重压下,究竟何者为对,何者为错,这种哲理性的悬念让人深思,恰如人生本身,充满了不确定与纷争。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折射出陆游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耐人寻味,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生难控抟,古谓七十稀。
    说明人生难以掌控,活到七十岁已不常见。

  2. 寿夭虽小异,要亦同所归。
    寿命的长短虽有差异,但最终都归于死亡。

  3. 君看衔山日,耿耿有余晖。
    通过夕阳的景象寓意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4. 投床方息偃,晨起复求衣。
    描述生活的琐碎,反映出对日常生活的无奈。

  5. 万家同一役,负水关门扉。
    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共同面临的困境与劳作。

  6. 知叟与愚公,毕竟孰是非?
    提问智慧与坚持的对立,反思生活中的选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寿命比作日落,既形象又深刻。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个句子的重复,强调生活的无常和人类的共同命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琐事的无奈,以及对智慧与坚持的哲理思考,传达出一种深沉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 床与衣:代表生活的琐碎与持续的努力,展现人们的日常。
  • 万家:象征社会的整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陆游的《感寓》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人生的哲理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历史的追忆

  2. “衔山日”中的“日”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云彩

  3. “知叟与愚公,毕竟孰是非”的意思是? A. 君子与小人
    B. 智者与愚者
    C. 君王与平民
    D. 知识与财富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王之涣:描绘人生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人生的哲理。
  • 《静夜思》 by 李白:思乡情怀与生命感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感寓》都探讨了人生的哲理与情感,但《静夜思》更多地侧重于个体情感,表现思乡之情,而《感寓》则更注重对生命的普遍思考与社会的观察。

参考资料:

  1. 《陆游诗文选》
  2. 《宋代诗词研究》
  3.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