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阴
陆游 〔宋代〕
数间茅屋傍枫林,常负平生万里心。
老去逐年增老病,春来无日不春阴。
麴麈蘸岸波初涨,猩血团枝色已深。
欲到东园还嬾起,却和残睡听鸣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几间茅屋依傍在枫树林旁,诗人心中怀有万里志向,却因年岁渐长而感到身体的衰老与病痛。春天来临,几乎没有一天不笼罩在春天的阴影中。岸边的波浪初涨,红色的枫树枝头颜色已经加深。想要去东园游玩却懒得起身,只能在残梦中听到鸟儿的鸣叫。
注释:
字词注释: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通常指简陋的居所。
- 枫林:生长枫树的树林,春季常见其色彩斑斓。
- 万里心:指诗人心中志向远大,想要游历四方。
- 春阴:春天的阴云,意指春天的气息和氛围。
- 麴麈:指一种酒,象征春天的生机。
- 猩血:形容鲜红色,常用以形容枫树的颜色。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东园”可能是指东边的园林,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平生万里心”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和追求的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散文家。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建立和北方金朝的侵略,作品多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春阴》创作于晚年,陆游的身体逐渐衰弱,经历了许多磨难,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理想未遂的无奈。
诗歌鉴赏:
《春阴》作为陆游晚年作品,展现了他对春天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无奈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几间茅屋在枫树林旁,简单而宁静的场景,映射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进行对比,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忧伤。尽管他心中怀有万里志向,却因年岁增大,老病缠身,难以实现。
“春来无日不春阴”一句,将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阴郁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不满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后面的描写更是生动,随着春天的来临,岸边的波浪初涨,红色的枫树愈加鲜艳,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美好。然而,诗人却因懒惰而迟迟不愿起身去游玩,显得格外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色,结合诗人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春天的美丽与人生的困境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又有深厚的哲理,体现了陆游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数间茅屋傍枫林:几座茅草屋静静依靠在枫树林旁,营造出一种恬静的生活场景。
- 常负平生万里心:诗人心中始终怀有远大的理想与追求,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期许。
- 老去逐年增老病:随着年岁增长,身体的衰弱和疾病日益显现,表现出对老年的无奈。
- 春来无日不春阴:春天的到来,虽然万物复苏,却有一种阴郁的气息,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快。
- 麴麈蘸岸波初涨:春水初涨,酒香弥漫,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 猩血团枝色已深:枫树的红色更加浓厚,象征着春天的活力和生命的绚烂。
- 欲到东园还嬾起:想要去东边的园子,但因懒惰而不愿起身,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却和残睡听鸣禽:在慵懒的睡意中,听到鸟儿的鸣叫,反映出诗人心中的惆怅与对春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气息比作阴影,表现出春天的另一面。
- 对仗:如“老去逐年增老病”与“春来无日不春阴”形成对仗,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结合春天的美好和人生的苦涩,展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简朴的生活,反映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枫林:象征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复苏。
- 春阴:象征诗人内心的阴郁与无奈。
- 猩血:象征春天的生命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来无日不春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喜悦
B. 对春天的无奈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生活的期待 -
陆游在诗中对人生的感受是怎样的?
A. 充满希望
B. 忧伤与无奈
C. 快乐与满足
D. 平淡无奇 -
诗中提到的“东园”象征什么?
A. 诗人的理想
B. 现实的困扰
C. 春天的美好
D. 田园生活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的春天诗作都充满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陆游更倾向于表现个人的无奈与内心的矛盾,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在情感表达上,陆游的诗更为细腻,杜甫的诗则更为宏大。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