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察院李侍御文炬》

时间: 2025-01-17 09:44:02

古柏间疏篁,清阴在印床。

宿郊虔点馔,秋寺静监香。

参集行多揖,风仪见即庄。

伫闻横擘去,帷集谏书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柏间疏篁,清阴在印床。
宿郊虔点馔,秋寺静监香。
参集行多揖,风仪见即庄。
伫闻横擘去,帷集谏书囊。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柏树和稀疏的竹子相间,清凉的阴影洒在印刷的工作台上。
在宿郊的地方恭敬地准备着食物,秋天的寺庙中宁静地监视着香火。
来参拜的人行礼频繁,风度仪态显得庄重。
静静地等待着听闻有关横擘的去向,帷幕下聚集的都是谏言和书信的囊包。

注释:

  1. 古柏:古老的柏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
  2. 疏篁:稀疏的竹子,表明环境的清幽。
  3. 清阴:清凉的阴影,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 宿郊:指宿营的郊外。
  5. 虔点馔:恭敬地准备食物。
  6. 秋寺:秋天的寺庙,指秋季时节的寺庙。
  7. 监香:监视香火,指寺庙中对香火的管理。
  8. 参集:前来参拜的人群。
  9. 风仪:风度和仪态。
  10. 横擘:指某种重要的决定或去向。
  11. 帷集:聚集在帷幕下,暗指幕后的事务。
  12. 谏书囊:装有谏言的囊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谷,字必达,号惭愧,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著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常表现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政治动荡、文人群体追求理想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达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柏和竹子交错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诗中“清阴在印床”一句,展现出一幅安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似乎在暗示诗人对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宿郊虔点馔”,则进一步揭示出诗人在外界环境中的行为,体现出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

在描写人群的互动时,诗人用“参集行多揖”来表现来访者的礼仪和风度,体现了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礼仪规范。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朝政的关注,暗示着谏言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时局的思考,情感深邃而又细腻,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柏间疏篁:古老的柏树和稀疏的竹子交错生长,构成了一幅自然的画面。
  2. 清阴在印床:清凉的阴影洒在印刷的工作台上,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3. 宿郊虔点馔:在宿营的郊外,恭敬地准备着食物,表现出一种尊重和虔诚。
  4. 秋寺静监香:秋天的寺庙中安静地监视着香火,暗示着宗教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5. 参集行多揖:前来参拜的人很多,互相行礼,表现出对礼仪的重视。
  6. 风仪见即庄:来访者的风度仪态显得庄重,突显出社会风尚。
  7. 伫闻横擘去:静静等待听闻某种事情的去向,表明对政治动态的关注。
  8. 帷集谏书囊:在帷幕下聚集的谏言和书信,暗示着权力与责任的交织。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古柏”与“疏篁”,“清阴”与“点馔”等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古柏、疏篁、清阴、监香等意象,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场景,同时表现诗人的内心情感。
  • 暗示:诗中提到的“谏书囊”暗示了政治与文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社会礼仪,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政治事务的关注,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忧国情怀与人文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古柏:象征坚韧和长寿,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2. 疏篁:稀疏的竹子,象征清幽与雅致。
  3. 清阴:暗示宁静与舒适的环境。
  4. 秋寺:代表着宗教与内心的平静。
  5. 参集:象征人际关系与礼仪文化。
  6. 谏书囊:象征着对政治的关注与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古柏间疏篁”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A. 雪山
    B. 古树与竹子
    C. 城市景观
    D. 江河湖海

  2. “伫闻横擘去”中的“横擘”指的是什么? A. 自然景色
    B. 重要的决定
    C. 宗教仪式
    D. 人际关系

  3. 诗中提到的“清阴”主要表现的是: A. 柔和的光线
    B. 温暖的阳光
    C. 清凉的阴影
    D. 阴暗的环境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社会和国家的忧虑。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具有相似的主题和意境。

诗词对比

  • 郑谷与王维的作品相比,郑谷更关注社会礼仪和人际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郑谷诗集》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