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忿欲俱生一念中,
圣贤本亦与人同。
此心少忍便无事,
吾道力行方有功。
碎首宁闻怨飘瓦,
关弓固不慕冥鸿。
老翁已落江湖久,
分付余年一短篷。
白话文翻译:
在愤怒与欲望中产生的念头,
圣人与贤人其实也和普通人无异。
若心中少些忍耐便没有事可做,
我所追求的道理需要靠实践才能有成就。
宁愿听到碎瓦片飞溅的怨恨声,
也不愿心向远方的神仙(冥鸿)。
老翁已经在江湖中漂泊很久,
只希望余生能有一只小船相伴。
注释:
- 忿欲:愤怒与欲望。
- 俱生:共同产生。
- 圣贤:指圣人和贤人,古代对有德之人的称呼。
- 此心少忍:此心若少些忍耐。
- 碎首:指破碎的瓦片发出的声音。
- 冥鸿:形容高远的理想或超脱的境界,隐喻不切实际。
- 江湖:指社会或人世间,常常隐含漂泊不定之意。
- 短篷:指小船或简陋的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和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文治、武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自规》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势衰弱,陆游面临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中流露出他对人生、理想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自规》是一首深刻的抒情诗,通过对内心冲突与外部现实的反思,展现了陆游对人生的独特理解。诗的开头就提出了“忿欲”的概念,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与复杂。圣贤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在于本质,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忍耐。
接着,陆游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吾道力行方有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需要付出努力的信念。他宁愿听到一些负面的声音,也不愿意追求那遥不可及的理想,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接受与对理想的放弃。
最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态度。他对江湖生活的无奈与接受,寄托了他对自由、简单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陆游个人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宋代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命运时的无力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忿欲俱生一念中:愤怒与欲望在同一个念头中产生,反映人性中的矛盾。
- 圣贤本亦与人同:圣人和贤人也有与普通人相同的情感。
- 此心少忍便无事:若心中缺乏忍耐,便会无所作为。
- 吾道力行方有功:追求的道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见成效。
- 碎首宁闻怨飘瓦:宁可听到碎瓦片的怨恨声,形象地表明对现实的直面。
- 关弓固不慕冥鸿:拒绝追求超脱的理想,强调脚踏实地。
- 老翁已落江湖久:老年人在江湖中漂泊已久,体现了对现实的接受。
- 分付余年一短篷:希望余生能有一只小船相伴,渴望简单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圣贤与普通人的对比,突出人性的普遍性。
- 比喻:用“碎首”比喻生活中的小烦恼,生动形象。
- 象征:短篷象征着简单和自由的生活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忿欲:象征人性的欲望与愤怒。
- 圣贤:象征理想与道德。
- 江湖:象征生活的无常与漂泊。
- 短篷:象征简单、自由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忿欲”指的是什么? A. 愤怒与欲望
B. 快乐与悲伤
C. 友谊与爱情
D. 忍耐与放弃 -
作者认为实现理想需要什么? A. 梦想
B. 努力实践
C. 机遇
D. 资金 -
诗中的“短篷”象征着什么? A. 豪华生活
B. 简单的生活
C. 忍耐
D. 理想的追求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探讨人生无常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陆游的《自规》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陆游更注重内心的矛盾与接受,而王安石则强调了追求理想的决心与勇气,反映了不同的心态与处境。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