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三日游卞氏园》

时间: 2025-01-01 13:37:00

窄径下深竹,有堤平若席。

开樽荫密树,正见溪水碧。

游鱼出柳根,翕忽无定迹。

酒行不须遽,月色林上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十三日游卞氏园
作者: 韩维 〔宋代〕

窄径下深竹,有堤平若席。
开樽荫密树,正见溪水碧。
游鱼出柳根,翕忽无定迹。
酒行不须遽,月色林上白。

白话文翻译:

在狭窄的小路下,深绿的竹林密布,堤岸平坦如席子。打开酒樽,树荫浓密,正好可以看到溪水的碧蓝。游动的鱼在柳根旁出现,身影晃动不定。畅饮美酒不必急躁,月光洒在树林上显得格外洁白。

注释:

  • 窄径:窄小的小路。
  • 深竹:茂密的竹林。
  • :指河岸。
  • 平若席:形容河岸平坦,如同席子一样。
  • 开樽:打开酒樽,开始饮酒。
  • 荫密树:浓密的树荫。
  • 溪水碧:溪水清澈碧绿。
  • 游鱼:在水中游动的鱼。
  • 翕忽:形容鱼的游动,不定的姿态。
  • 月色林上白:月光洒在树林上,显得洁白。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和饮酒的悠闲状态,体现了宋代士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作者在游览卞氏园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饮酒的乐趣,借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欣赏。

诗歌鉴赏:

《三月十三日游卞氏园》是韩维在春日游园时创作的一首表现自然美与人情趣的诗。诗开头以“窄径下深竹”引入,描绘了竹林环绕的小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着“有堤平若席”展示了园中景致的宁静与优雅,堤岸的平坦如同席子,为饮酒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开樽荫密树”一联,生动地勾勒出在树荫下品酒的情景,溪水的碧绿与树荫的浓密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出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而“游鱼出柳根”,则通过游鱼的灵动展现了自然的生动气息,鱼的游动象征着自由与活力,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最后两句“酒行不须遽,月色林上白”将情景推向高潮,诗人提醒自己在畅饮时不必急躁,月光洒在树林上的洁白,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氛围,令人沉醉于自然与酒的美好中。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与悠闲的饮酒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窄径下深竹:描绘小路的狭窄和竹林的茂密,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有堤平若席:形容堤岸的平坦,为饮酒提供了舒适的场地。
    • 开樽荫密树:打开酒樽,在浓密的树荫下,享受美酒。
    • 正见溪水碧:溪水的清澈与碧绿,让人心旷神怡。
    • 游鱼出柳根:描绘游鱼在水中翩翩而出,展现自然的灵动。
    • 翕忽无定迹:游鱼的身影不定,象征自由的状态。
    • 酒行不须遽:畅饮时不必急躁,享受当下的宁静。
    • 月色林上白:月光洒在树林上,增添了诗的清幽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平若席”比喻堤岸的平坦,生动形象。
    • 拟人:游鱼的“翕忽”表现了自然的生动,赋予了鱼以生命的灵动性。
    • 对仗:如“开樽荫密树,正见溪水碧”,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与情感。

意象分析:

  • 竹林:象征幽静与清雅,表现自然之美。
  • 溪水:象征生命与活力,流动的水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 游鱼:象征自由与灵动,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 月光:象征宁静与清澈,体现了夜晚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窄径下深竹”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热闹的城市
    b) 幽静的竹林
    c) 广阔的平原
    答案:b

  2. 诗句“酒行不须遽”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a) 急躁
    b) 悠闲
    c) 忧虑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游鱼”是在哪个地方出现的? a) 河岸
    b) 柳根旁
    c) 山顶
    答案:b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推荐阅读以上书籍,以深化对宋代诗词的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