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伏波自托真主,淮阴愿为假王。病厌鸢飞鼓躁,晚悲鸟尽弓藏。
白话文翻译:
伏波(指韩信)自我托付于真正的主君,而淮阴(指马援)却愿意假装是王。因病而厌倦了鸢飞的喧闹,傍晚时分悲伤于鸟儿尽去、弓箭藏匿的寂静。
注释:
- 伏波:指韩信,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
- 淮阴:指马援,汉朝的名将。
- 假王:意指假装或代替王者的角色。
- 鸢飞:指的是鹰或者其他猛禽飞翔,象征着喧闹与忙碌。
- 弓藏:指箭和弓都藏起来,暗示战斗结束后的宁静与悲伤。
典故解析:
- 韩信: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曾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世对其才智推崇备至。
- 马援:东汉时期的名将,以善于用兵而著称,曾参与平定北方边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政治环境复杂。他的诗风多样,常常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沉思中,反映了对韩信和马援的历史地位与个人命运的探讨,体现出对英雄的敬仰与对现世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韩信和马援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深刻思考。起句“伏波自托真主”提及韩信的伟大与理想,展现了其为主君殚精竭虑的忠诚。接下来的“淮阴愿为假王”,则反映出马援的谦逊与将领的心态,表明他愿意在历史洪流中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尽管他同样英才卓越。这种对比既突显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命运的感慨。
而后两句“病厌鸢飞鼓躁,晚悲鸟尽弓藏”则进一步深入情感的层面,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鸢飞的喧闹象征着战争的紧张与残酷,而“晚悲鸟尽弓藏”则描绘了战后孤寂的景象,似乎在诉说着英雄虽然功成名就,却难逃孤独与寂寞的宿命。这种情感的张力呈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悲哀,使得整首诗在简约中蕴含着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伏波自托真主:韩信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刘邦身上,表现出对主君的忠诚。
- 淮阴愿为假王:马援愿意扮演辅助的角色,体现出谦逊。
- 病厌鸢飞鼓躁:表达对战争生活的厌倦。
- 晚悲鸟尽弓藏:描绘战后静谧的场景,感受到悲伤。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鸟尽弓藏使得自然景象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出英雄的孤独与命运的无常,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哲理的感慨,突显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
意象分析:
- 伏波:象征着忠诚与理想的追求。
- 淮阴:象征着谦逊与辅助的智慧。
- 鸢飞、鸟尽:象征着战争的喧闹与宁静后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伏波”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刘邦
- B. 韩信
- C. 马援
- D. 曹操
-
“淮阴愿为假王”中“假王”意指什么?
- A. 真正的王
- B. 暂时的角色
- C. 失去王位的人
- D. 传说中的王
-
“晚悲鸟尽弓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英雄的赞美
- C.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韩信
- B. 暂时的角色
- C.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同样表现了历史人物的孤独与无奈,但语气更为激昂。
- 杜甫《登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情感更加悲壮。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