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侍读常尚书绝句六首
制酒何曾把巨觥,
抛书不复对寒檠。
老儒愿忍须臾死,
要看诸贤起太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酿酒的时光怎会再举起巨大的酒杯,
放下书籍不再对着寒冷的灯光。
老儒愿意忍耐片刻的死亡,
只为期待贤能之士兴起太平盛世。
注释:
字词注释:
- 制酒:酿酒。
- 巨觥:大型酒杯。
- 抛书:放弃读书。
- 寒檠:寒冷的灯光。
- 老儒:年长的儒者。
- 须臾:片刻,瞬间。
- 诸贤:众多的贤能之士。
- 太平:安定、繁荣的社会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老儒愿忍须臾死”,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个人生死的豁达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天隐,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其诗风清新高远,擅长绝句,同时也以词作著称。刘克庄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动荡时期,对国家前途和士人责任有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势衰微,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贤能之士的期待,希望看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四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渴望以及对个人生死的从容态度。首句“制酒何曾把巨觥”以酿酒入手,暗示生活的琐碎与欢乐,但紧接着的“抛书不复对寒檠”则表现出对读书人生活的无奈与放弃。在寒冷的灯光下,诗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失落。接着,诗人自我反省,认为“老儒愿忍须臾死”,宁愿忍受片刻的痛苦,期待“诸贤起太平”,这反映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转折,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于理想社会的渴望与对个人命运的淡泊。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制酒何曾把巨觥”:酿酒的过程与举杯畅饮形成对比,暗示诗人对享乐的反思。
- “抛书不复对寒檠”:放弃读书,表明对孤独和寒冷的无奈。
- “老儒愿忍须臾死”:年长的学者愿意忍受短暂的痛苦。
- “要看诸贤起太平”:期望贤能之士能够兴起,带来安定的社会。
修辞手法:
- 对比:酿酒与放书、享乐与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书”与“寒檠”拟人化,表现出情感的孤寂。
- 排比:使用“愿忍须臾死”、“要看诸贤起太平”强调期待与愿望的强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淡泊,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贤能之士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巨觥:象征享乐与繁华,也暗示生活的无奈。
- 寒檠:象征孤独与寒冷,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老儒:代表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
- 诸贤:象征理想的领导与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抛书”指的是:
A. 放弃读书
B. 继续学习
C. 购买书籍 -
诗人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
A. 个人的安乐
B. 太平盛世
C. 继续酿酒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前者更显沉重与期待,后者则更为豪放与洒脱。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