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宿东白启师方丈》

时间: 2025-01-04 06:22:15

竹梧满秋庭,萧萧凉气早。

孤灯照跏趺,高僧坐来晓。

风清鹤梦醒,云淡钟声杳。

尘事永相忘,心空众缘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梧满秋庭,萧萧凉气早。
孤灯照跏趺,高僧坐来晓。
风清鹤梦醒,云淡钟声杳。
尘事永相忘,心空众缘了。

白话文翻译:

庭院里竹子和梧桐树在秋风中摇曳,清凉的气息早已弥漫。孤独的灯光照在高僧盘腿而坐的身影上,他在晨曦中静坐。清风拂过,仿佛唤醒了鹤的梦,淡淡的云朵下,钟声渐渐隐去。世间的纷扰我已永远遗忘,内心空灵,万事万缘也随之了然。

注释:

  • 竹梧:竹子和梧桐树,一般用于描绘秋季的景象。
  • 萧萧:形容风声或物体发出的声音,这里指秋风的声音。
  • 跏趺:一种坐姿,表示高僧的修行状态。
  • :清晨,象征新的开始。
  • 鹤梦:鹤是一种代表高洁、长寿的鸟,意指高人之梦。
  • :隐隐,形容钟声远去。
  • 尘事:世俗的事务,这里指烦恼和纷争。
  • 众缘:人世间的各种缘分和关系。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高僧”与“鹤”都是佛教文化中的象征。高僧代表着修行与超脱,而鹤则象征着清高与长寿。诗中借景抒情,表达出一种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境界,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遇(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融入个人情感,颇具禅意。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夜,诗人或许在某个高僧的庙宇中,感受到深厚的禅意与秋日的清冷,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尘世烦恼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秋夜宿东白启师方丈》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高僧的修行,传达了对世俗烦恼的淡泊与超然。首联“竹梧满秋庭,萧萧凉气早”,以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的秋意,给人以静谧的感受。随后“孤灯照跏趺,高僧坐来晓”,描绘了高僧在晨曦中静坐,体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接着“风清鹤梦醒,云淡钟声杳”,以清风、鹤梦、钟声等意象,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仿佛一切都在此刻得到了升华。最后“尘事永相忘,心空众缘了”,诗人表达出对尘世的遗忘与内心的解脱,达到一种心灵的清净。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形成了深邃的禅意,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竹梧满秋庭”:描绘了秋天的庭院,竹子和梧桐树交相辉映。
  2. “萧萧凉气早”:秋风萧瑟,带来了一丝凉意,暗示季节的变迁。
  3. “孤灯照跏趺”:孤灯照明,映照出高僧的坐姿,体现出一种孤寂与宁静。
  4. “高僧坐来晓”:高僧在晨曦中静坐,表示一种修行的状态。
  5. “风清鹤梦醒”:清风吹过,唤醒了鹤的梦,象征着高人的超然境界。
  6. “云淡钟声杳”:淡淡的云朵下,钟声远去,带来一种空灵的感觉。
  7. “尘事永相忘”:对于世俗的纷扰,诗人选择遗忘,表现出一种洒脱。
  8. “心空众缘了”:内心空灵,万事万缘皆已了然,达到一种心境的澄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僧比作清晨的亮光,象征其智慧与宁静。
  • 拟人:风清鹤梦醒,赋予风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灵动感。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性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高僧的修行,表达了对尘世烦恼的淡泊与超然,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解脱的理想,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梧:象征高洁与清雅的自然之美,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 孤灯:象征孤独与思考,代表高僧的修行与智慧。
  • 高僧:代表着修行的境界与超脱的心态。
  • :象征高洁与长寿,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竹梧满秋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孤灯照跏趺”中的“跏趺”指的是什么?

    • A. 站立
    • B. 坐姿
    • C. 行走
    • D. 卧下
  3. 诗中提到的“高僧”象征着什么?

    • A. 世俗权利
    • B. 修行与超脱
    • C. 财富与地位
    • D. 爱情与友情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1.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意境,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
  2. 李白《夜泊牛津》:表现了夜晚的孤寂与思考,主题与沈遇的诗作相似。
  3.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抒发情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