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邾仲经同登虎丘长句》

时间: 2025-01-04 06:21:57

山上楼台山下城,朱旗夹道少人行。

春风寂寞莺花梦,落日悲凉鼓角声。

古冢金精来变幻,天池剑影随空明。

老僧趺坐忘尘虑,石溜何须恨不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上楼台山下城,朱旗夹道少人行。
春风寂寞莺花梦,落日悲凉鼓角声。
古冢金精来变幻,天池剑影随空明。
老僧趺坐忘尘虑,石溜何须恨不平。

白话文翻译:

在山顶的楼台与山脚的城池之间,朱色的旗帜夹道而立,行人稀少。
春风带来寂寞,似莺似花的梦境;落日的余晖下,传来悲凉的鼓角声。
古冢的金光闪烁,犹如变幻的梦幻;天池中的剑影在空中闪烁,似乎在追逐光明。
老僧静坐,忘却了尘世的烦恼;石溜流转,何必对不公的事心怀怨恨。

注释:

字词注释:

  • 楼台:指的是建筑物,通常是高耸的观景台。
  • 朱旗:红色的旗帜,象征着节庆或重要场合。
  • 莺花梦:春天的梦境,莺和花都是春天的象征。
  • 鼓角声:指战鼓和号角的声音,通常与战争或悲壮的场景相关。
  • 古冢:古老的坟墓,象征着历史与记忆。
  • 金精:光辉闪烁的金色,暗示美丽与虚幻。
  • 天池:高山上的湖泊,象征清澈与宁静。
  • 老僧:年长的和尚,代表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 石溜:指从高处流下的水,象征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虎丘:位于苏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诗人所登之地。
  • 鼓角声:常用于描绘战争或历史的悲壮,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敏,明代诗人,生于何处不详,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其诗常蕴含哲理,反映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游览虎丘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感悟。虎丘作为历史遗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通过描写山水与人文,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富有历史感的场景,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首联“山上楼台山下城”设定了诗的背景,朱旗环绕的景象,勾勒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随着春风的吹拂,莺花的梦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又寂寞的画面。落日的悲凉与鼓角声的响起,仿佛在提醒人们历史的悲壮,内心的不安与惆怅。

进入中间两句,诗人通过古冢的金光与天池的剑影,进一步深化了历史的意象,反映出时间的变幻与人生的无常。最后,老僧的静坐象征着对尘世烦恼的超然,水流的声音则暗示着内心的平静与对不公的释然。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层层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历史与自我内心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上楼台山下城:描绘山与城的对比,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历史的厚重。
  • 朱旗夹道少人行:朱色的旗帜在道旁,行人稀少,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春风寂寞莺花梦:春风虽美,却带来寂寞,象征着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落日悲凉鼓角声:落日时分,鼓角声传来,历史的悲壮感油然而生。
  • 古冢金精来变幻:古墓的金光闪烁,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无常。
  • 天池剑影随空明:天池中的剑影随光而动,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虚幻。
  • 老僧趺坐忘尘虑:老僧的静坐,象征着对世事的超然与内心的宁静。
  • 石溜何须恨不平:流动的石水不需怨恨不公,体现了对人生的释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上楼台山下城”,上下联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古冢金精”,以金色象征历史的光辉与变幻。
  • 拟人:如“春风寂寞”,将春风赋予情感,使意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展现了对自我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短暂的生命。
  • 古冢:代表历史的沉重与记忆的延续。
  • 朱旗:象征着荣华与热闹。
  • 春风:寓意生命的希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朱旗夹道”所描绘的场景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 A. 热闹
    • B. 寂静
    • C. 欢快
    • D. 伤感
  2. “落日悲凉鼓角声”中的“鼓角声”象征什么?

    • A. 欢乐
    • B. 战争
    • C. 舞蹈
    • D. 自然
  3. “老僧趺坐忘尘虑”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追求功名
    • B. 对世俗的超然
    • C. 对历史的不满
    • D. 对生活的厌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吕敏的这首诗更注重内心的感悟与历史的思考,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对理想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与人生:思考与感悟》